伊洛之学(伊洛)(典故)

《宋史·道学·程颢程颐》:“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程颐)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涪人祠颐于北岩,世称为伊川先生。”

宋代知名学者程颢、程颐弟兄为洛人,讲学于伊洛之间,自成理学一派。

故后以“伊洛之学”为二程之学派。

明·宋濂《赠林经历赴武昌都卫任序》:“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实自艾轩始也。”

为您推荐

伊尹负鼎(典故)

《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据《吕氏春秋》曰:“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 阿衡欲奸(同干,求取被用之意)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据《列女传》说,汤的妃子是有莘氏之女)媵臣(古时随嫁的人,男女均有)..

伊周(典故)

《汉书·周勃传》:“周勃为布衣时,鄙朴庸人,至登辅佐,匡国家难,诛诸吕,立孝文,为汉伊周。”颜师古注:“处伊尹、周公之任。” 汉朝周勃在外戚吕氏要夺刘家天下时,一举诛灭诸吕氏,立孝文帝,为辅佐刘氏天下立下大功,故将他比拟为..

衣帛必书(典故)

《三国志·魏书·刘劭传》宋·裴松之注引《文章叙录》曰:‘韦诞……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 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寸纸不见遗,至今世人尤宝之。’ 据说汉人张芝(伯英)苦练书法,家中衣帛,必先用来写字(书写时..

伊于胡厎(典故)

衣不重裘,食不兼味(典故)

《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奢侈之风乃是亡国败家的祸根,晋文公为了扭转晋国公卿官僚的这种腐败风气,故自己带头实行节俭。旧因用为吹捧帝王节俭..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典故)

《艺文类聚》卷三十“人部十四”“别下”《书》:“后汉窦玄,形貌绝异,天子以公主妻之。 旧妻与玄书别曰:‘弃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妾日已远,彼日以亲。 何所告诉,仰呼苍天。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 悲不..

衣裁綀布(綀布衣)(典故)

《晋书·王导传》:“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綀数千端,鬻之不售。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綀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遂踊贵。” 綀,音shū,用粗丝织成的布。 晋·王导用库中积压之綀制衣,众士效仿,綀遂踊贵,后用为上行下效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