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据《吕氏春秋》曰:“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
阿衡欲奸(同干,求取被用之意)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据《列女传》说,汤的妃子是有莘氏之女)媵臣(古时随嫁的人,男女均有),负鼎俎(鼎是古代炊器,多用青铜制成;俎;音zǔ,是古代切割所用的砧板,多为木制,也有青铜铸的),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相对,这是古代君王实行统治时互为补充的两种政治手段)。”
商代伊尹,曾在有莘国种田。他为了能求得汤的任用,在汤娶有莘氏女时,甘作陪嫁的媵臣,身背炊具,以烹调五味为比喻,使汤得以仁德治天下。
旧时常用“伊尹负鼎”作为贤臣忠君,劝施善政的典型。
《汉书·东方朔传》:“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唐·骆宾王《送尹大赴京师》诗:“挂瓢余隐舜,负鼎尔干汤。”
为您推荐
《三国志·魏书·刘劭传》宋·裴松之注引《文章叙录》曰:‘韦诞……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
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寸纸不见遗,至今世人尤宝之。’
据说汉人张芝(伯英)苦练书法,家中衣帛,必先用来写字(书写时..
《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首助词,无义。)于胡底(厎:音zhǐ后亦写作“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
伊于胡底意思是到什么地步为止。
(对不好的现象表示..
《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奢侈之风乃是亡国败家的祸根,晋文公为了扭转晋国公卿官僚的这种腐败风气,故自己带头实行节俭。旧因用为吹捧帝王节俭..
《晋书·王导传》:“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綀数千端,鬻之不售。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綀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遂踊贵。”
綀,音shū,用粗丝织成的布。
晋·王导用库中积压之綀制衣,众士效仿,綀遂踊贵,后用为上行下效的典故..
《梁书·柳庆远传》:“(中兴)四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高祖饯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之忧矣。’”
南朝梁·柳庆远,祖籍河东,雍州是其第二故乡。柳为使持节..
《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与六学士对便殿,帝(注:唐文宗)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注:音huàn,洗)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屑,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
非有益治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