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帛必书(典故)

《三国志·魏书·刘劭传》宋·裴松之注引《文章叙录》曰:‘韦诞……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

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寸纸不见遗,至今世人尤宝之。’

据说汉人张芝(伯英)苦练书法,家中衣帛,必先用来写字(书写时概以净笔蘸水,非用墨也),然后再漂煮干净。后因用为苦学书法之典。

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为您推荐

衣不重裘,食不兼味(典故)

《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奢侈之风乃是亡国败家的祸根,晋文公为了扭转晋国公卿官僚的这种腐败风气,故自己带头实行节俭。旧因用为吹捧帝王节俭..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典故)

《艺文类聚》卷三十“人部十四”“别下”《书》:“后汉窦玄,形貌绝异,天子以公主妻之。 旧妻与玄书别曰:‘弃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妾日已远,彼日以亲。 何所告诉,仰呼苍天。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 悲不..

衣裁綀布(綀布衣)(典故)

《晋书·王导传》:“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綀数千端,鬻之不售。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綀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遂踊贵。” 綀,音shū,用粗丝织成的布。 晋·王导用库中积压之綀制衣,众士效仿,綀遂踊贵,后用为上行下效的典故..

衣锦归(锦服还家)(典故)

衣经三浣(典故)

《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与六学士对便殿,帝(注:唐文宗)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注:音huàn,洗)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屑,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 非有益治道者。’”..

一字千金(金悬秦市)(典故)

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秦相)及使其客(门客)人人着所闻……号曰《吕氏春秋》。布(公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请)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不韦将《吕氏春秋》置于城门上,有能增删..

衣裳之会(典故)

《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指春秋时诸侯间和好性的集会,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清·黄遵宪《感事三首》:“衣裳之会继兵车,跋行动同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