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重裘,食不兼味(典故)

《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奢侈之风乃是亡国败家的祸根,晋文公为了扭转晋国公卿官僚的这种腐败风气,故自己带头实行节俭。旧因用为吹捧帝王节俭的典故。

《幼学句解》卷四“衣饰”:“晋侯衣不重裘,唐宗服经三浣(见“衣经三浣”条)。”按:《幼学琼林》卷二“衣服”作“唐太宗”,误。且言“袖经三浣”亦不妥。“衣经三浣”乃唐文宗事。

为您推荐

衣裁綀布(綀布衣)(典故)

《晋书·王导传》:“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綀数千端,鬻之不售。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綀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遂踊贵。” 綀,音shū,用粗丝织成的布。 晋·王导用库中积压之綀制衣,众士效仿,綀遂踊贵,后用为上行下效的典故..

衣锦归(锦服还家)(典故)

《梁书·柳庆远传》:“(中兴)四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高祖饯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之忧矣。’” 南朝梁·柳庆远,祖籍河东,雍州是其第二故乡。柳为使持节..

衣经三浣(典故)

《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与六学士对便殿,帝(注:唐文宗)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注:音huàn,洗)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屑,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 非有益治道者。’”..

一字千金(金悬秦市)(典故)

衣裳之会(典故)

《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指春秋时诸侯间和好性的集会,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清·黄遵宪《感事三首》:“衣裳之会继兵车,跋行动同一家。”..

衣绣夜行(典故)

《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指东函谷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关于这段故事,《楚汉春秋》、..

衣衾藏李固(典故)

《后汉书·李固传》:“冀乃……露固尸于四衢,令有敢临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诣阙上书,乞收固尸。不许,因往临哭,陈辞于前,遂守丧不去。……南阳人董班亦往哭固,而殉尸不肯去。太后怜之,乃听得襚敛归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