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说符篇》:“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密谋)乎·’孔子不应(白公,白公胜,他是楚平王孙,太子建之子。建奔郑,白公欲为乱,故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石投入水中则没,比喻微言不可察觉。孔子答以善没者能取之,是说明凡事是不可能隐瞒的,终究能被人发现)。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此进一步以二水交融,不可分辨,比喻微言深隐,不可能被发现)·’孔子曰:‘淄渑(二水名,都在今山东)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知言者能心领神会,不待形之于语言;而说者则不以言词去表达,用话一说出口,则无有什么隐微可谈了。
孔子反对白公侈谈阴谋,故而这样回绝他。)。……’”
白公胜对于微言密谋很感兴趣,一直问阴私是否也能暴露。孔子认为所谓微言,只能心领神会,不待形之于语言,话一说出口,便谈不上保守住什么秘密了。
“以石投水”,石与水是不可掺合的,后用以比喻想要消灭形迹,终归难办,隐瞒事物的行为,迟早是会被发现的。
“以石投水”也有另外的用法,例如《文选》卷五十三,三国魏·李萧远(李康)《命运论》中说:“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这里,“以石投水”则是以水能迅速受没石块为比,喻言听计从,相互投合。
为您推荐
《文选》卷四十五汉·东方朔《答客难》:“语曰‘以筦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唐·李善注引《说苑》:“赵襄子谓子路曰:‘吾尝问孔子曰:“先生事七十君,无明君乎·”孔子不对,何谓贤邪·’..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孙子谈论军争时,指出:用自己靠近战场的优势来对待敌人长途跋涉,以自己从容休整来对待敌军的奔走疲劳,以自己粮足食饱来对待敌军的粮尽人饥,这是掌握军力的方法..
《孟子·梁惠王上》载:齐宣王问孟子怎么知道他可以保护人民呢·孟子说:
“臣闻之胡龁(齐国的大臣)曰:‘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以血涂器)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此恐惧发抖..
《隋书·薛道衡传》:“陈使傅绰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绰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魏收曰:‘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
“以蚓投鱼”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所弃者轻,所得者重。
后因用为称弃轻得重的语典。..
《国语·晋语九》载:晋国的两位大夫阎没和叔宽,为规劝魏献子不受贿赂,吃饭间三叹息,献子问其故。
“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
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
《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殷觊从弟,善清谈)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此同否)·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唯谷。’”
晋孝武帝时,殷促堪的父亲得了病,心中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