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妇冤(典故)

汉·刘向《说苑·贵德》:“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郡中离(通罹)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婆母)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

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

’于是,杀牛祭孝妇家,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

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及子,封为西平侯。

”此事又见《汉书·于定国传》,晋·干宝《搜神记》第一三九则。

东海孝妇因遭诬告,而被枉断处死,造成冤狱,以至冤情影响天道,使东海郡亢旱三年。

后世诗文中用这个典故,常比喻女子遭受冤屈。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第三折:“〔一煞〕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为您推荐

孝若归省(典故)

《文选》卷四十七晋·夏侯孝若(湛)《东方朔画赞·序》:“大人来守此国。仆自京都,言归定省,睹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乃作颂焉。” 晋人夏侯湛字孝若,有才名,美仪容,在回家省亲时感触奋发,写下了《东方朔画赞》。 唐..

笑比黄河清(典故)

宋·曾慥《类说》卷四八彭乘《墨客挥犀》:“(包拯)立朝刚毅,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希仁笑比黄河清。” 《宋史·包拯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黄河水浑浊,难得见有水清之日。古..

笑躄斩美人(典故)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躄音bì,跛足),槃散(即蹒跚)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笑褚齿冷(典故)

孝经在手(典故)

《南史·庾域传》附《庾子舆传》:“子舆字孝卿,幼而歧嶷。五岁读《孝经》,手不释卷。或曰:‘此书文句不多,何用自苦·’答曰:‘孝,德之本,何谓不多。’” 南朝梁·庾子舆字孝卿,幼而好学,五岁时读《孝经》入迷,手不释卷。 后..

笑面虎(典故)

宋·庞元英《谈薮》:“王公衮祖墓为守墓人所掘,事发,守墓人被官府处以杖刑,又往王家认罪,王以酒相待,即拔剑斩之。公衮性甚和,平居常若嬉笑,人谓之笑面虎。” 原指平日和善而处事严厉的人,今多称外貌和善而心地奸险的人为“..

笑面夜叉(笑夜叉)(典故)

宋·陈次升《谠论集》三《弹蔡京第三状》:“洗垢索瑕,中伤士类,……毒流天下,实不忍闻,主行虽在章惇,(蔡)卞实启之,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夜叉是恶鬼,面目狰狞。夜叉虽面带笑容,但笑总归还是要吃人的。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