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气存(夜气不存)(典故)

《孟子》卷六《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仁义之心虽然人人都是具备的,但为什么有的人会丧失本来的良心·这也和用刀斧天天去砍伐山上的木树一样,怎么能长成美材呢·在这种人身上,虽然日夜也能生长一点清正之气,但由于他所喜欢和厌恶的和常人不同,日间的恶行就将夜间所萌生那点清正之气,全都压灭了;这样反覆地“砍伐”,夜里生长的清正之气,就一点也不能存在;清正之气丧失殆尽,那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后因以“夜气存”比喻人能保持善良的天性,以“夜气不存”比喻人丧失了善良的天性。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四《晓坐》:“低枕孤衾夜气存,披衣起坐默无言。”此处“夜气存”从实写夜间气氛未曾消尽中,也暗隐诗人清正之品格未改。

为您推荐

一床锦被遮盖(典故)

元·周密《齐东野语·淮西之变》:“且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副之。……及德视事校场,诸将执挝,用军礼谒拜,琼登而言曰:‘寻常伏事太尉不周,今日乞做一床锦被遮盖。’” “一床锦被遮盖”比喻向人请求通融、掩盖。 《水浒》..

一石亦醉(典故)

《史记·滑稽列传》:“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淳于)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斗,指羹斗,古代酒器。石,十斗为一石。 战国时,齐人淳于髡滑稽多辨,又性喜饮酒。他曾对齐威王说,饮..

一尺面(典故)

《旧五代史·桑维翰传》:“桑维翰,字国侨,洛阳人也。父拱,事河南尹张全义为客将。维翰身短面广,殆非常人。 既壮,每对鉴自叹曰:‘七尺之身,安如一尺之面!’由是慨然有公辅之望。” 后晋·桑维翰,河南人,据史载翰为人身材短小..

一点灵犀(典故)

一尺高髻(典故)

《后汉书·马援传》附《马廖传》:(廖)上疏长乐宫以劝成德政,曰:“……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斯言如戏,有切事实。” 东汉时,长安有谚语,嘲讽长安妇女喜欢高绾发髻,影响外地人纷纷仿效。其意在讽谕统治者应..

一动不如一静(典故)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孝宗幸天竺及灵隐,有僧静辉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相传宋孝宗到杭州天竺和灵隐寺游玩,看见飞来峰,就和相随的和尚静辉打趣说:既是飞来..

一发双连(典故)

三国魏·曹植《曹植集》卷三《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驰骋未及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三国时,曹植在他的《名都篇》中,描写了京洛少年打猎时一箭射中两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