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马援传》附《马廖传》:(廖)上疏长乐宫以劝成德政,曰:“……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斯言如戏,有切事实。”
东汉时,长安有谚语,嘲讽长安妇女喜欢高绾发髻,影响外地人纷纷仿效。其意在讽谕统治者应注意上行下效,政策的得与失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后用为咏妇女发髻之典。
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陆龟蒙《古态》诗:“古态日渐薄,新妆心更劳。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三国魏·曹植《曹植集》卷三《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驰骋未及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三国时,曹植在他的《名都篇》中,描写了京洛少年打猎时一箭射中两兔的情景。..
《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 曾经被蛇咬过,则害怕见到草绳。后因以“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用为在某件事情上吃了亏或是苦头,..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汉韩信穷困未达时,曾于淮阴城下钓鱼,一漂母见他饥饿,便拿出饭食给他吃。 韩信曾表示,他年得志,必有以重报。 及为楚王,赐漂母千..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于頔令客弹琴,其嫂知音,曰:‘三分中一分筝音,二分琵琶,绝无琴韵。’” 唐·于顿嫂能知音通律,曾一次评论说:倘合奏之乐为三分音响,其中一分是筝音,二分是琵琶音,并无有琴的声韵。后因以用为知音之典..
《隋书·经籍志四》:“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 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便有一佛出世。后引申用为难得的意思。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臣职中书舍人一佛出世》:“《谈苑》:(唐)文宗曾谓近臣曰:‘词臣之选,古今犹重,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