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典故)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其后魏伐赵(此事在公元前三五三年),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指在魏被庞涓刖去双足)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军师),居辎车(古代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指排除杂乱纠纷,应善以手解之,不可控拳而击,卷即拳),救斗者不搏(,音jǐ,刺。

排解斗打应当善于把双方分解开,而不能上手搏刺,这样才能使矛盾平息),批亢擣虚(批,排解,此可引申释为避开;亢,通抗,指敌相抗拒;擣,又可作捣,打击;虚,空虚、虚弱处,批亢擣虚,即避实击虚。或解作亢,音gāng,喉咙,比喻要害处;批亢擣虚,指抓住要害乘虚而入),形格(形,势;格,抵敌,此指牵制)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此即所谓亢),老弱罢于内(罢,通疲。

此即所谓虚)。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毙)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战国初期,中原魏国势力最为强大,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公元前三五三年,魏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应赵请求,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军救赵。孙膑根据魏军主力在赵,国内空虚的形势,避实就虚,引兵攻魏。魏军于是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

齐军乘其疲惫,桂陵一战,大败魏军,遂解赵国之围。

后因以“围魏救赵”用于军事,常比喻避实就虚,击于此而解于彼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为您推荐

惟有读书高(典故)

明·柯丹邱《荆钗记·会讲》:“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古人极端重视读书,认为只此一条路才是进取之途,才是高尚的行径;同时对于其他的行道都持轻视的态度。后用为重视读书求学问之语。 明·范受益《寻亲记..

惟云甲子(典故)

《南史·隐逸·陶潜传》:“陶潜字渊明,寻阳柴桑人。……自以曾祖(陶侃)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着文章,皆题其年月。 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晋陶潜不忘先朝,故作..

维私(典故)

《诗经·卫风·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汉·毛氏传:“姊妹之夫曰私。” 古代女子称姊夫妹夫为“私”。《硕人》咏卫庄公夫人庄姜,说谭公是他的妹婿,有“谭公维私”的话。 后以“维私..

伪凤(典故)

苇苕系巢(典故)

《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苕,苇花。蒙鸠将巢筑在芦苇之端,巢虽完美,但基础不固,故风至苕折,卵破子死,酿成祸患。 后因用以比喻寄身..

委桑饿人(典故)

《吕氏春秋·报更》:“昔赵宣孟将上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铺之,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朐,拜受而弗..

为法自毙(作法自毙)(典故)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鞅此言意谓自己立法,自受弊害。 后用喻自作自受。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