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识之无(典故)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卷二八):“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则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原是白居易自述生来便识“之”“无”二字,已和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后以“未识之无”或“识之无”比喻未读过书或文化修养极低。

清·薄松龄《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

为您推荐

为我楚舞,我为楚歌(典故)

《史记·留侯世家》:“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名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 汉王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

位屈道伸(典故)

汉·孔鲋《孔丛子》卷上“抗志”:“曾申(注:曾参之子)谓子思曰:‘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子思曰:‘道伸,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孰能哉·与屈己以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 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于道。’” 子思是孔..

味外味(典故)

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二《与李生论诗书》:“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又云:“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唐·司空图在谈到关于诗的体会时,用“味”来表达诗所蕴含的情趣意境给人的感受,即所谓“..

畏简书(典故)

卫足(卫足葵)(典故)

《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孔子字)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鲍庄子,即鲍牵,鲍叔牙的曾孙,春秋时齐国大夫。知,同智,智慧、智虑),葵犹能卫其足。’” 春秋时,齐国大夫鲍牵,因揭发大夫庆克与灵公夫人私通,而受到庆克与灵公夫人..

畏影而走(畏影恶迹)(典故)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 寓言中的蠢人为了摆脱自己的身影和脚印,拼命奔跑,力竭而死。 后..

尉佗(典故)

《史记》卷一一三《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令任嚣病且死……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祖已定天下……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