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不乌,鹊不鹊(典故)

《战国策·韩策二》:“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指方术)所循(坚持顺行,此指问史疾研治哪门学问技术)·’曰:‘治列子圉(御)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曰:‘以正圉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

’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

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战国时,韩国的大臣史疾出使到了楚国。

他在回答楚考烈王所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时指出:对于臣宰来说,治理国家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廉洁、胜任,就是要“正”。而“正”,首先必须“正”各级官吏。“御盗”可以以“正”,假如官吏们都能廉洁奉公,并能胜任职守,盗贼自然会减少或根绝。如果官吏们“乌不为乌,鹊不为鹊”,到处是职,干什么的不像干什么的,甚至什么都不干,那便给盗贼的横行提供了可乘之机,再谈“圉盗”,就只能是空话。

后以“乌不乌,鹊不鹊”常比喻干什么的不像干什么的样子,来讽刺官政或官僚体制的腐败无能。

为您推荐

渥洼神马(典故)

《史记·乐书》:“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注:渥洼,水名,为党河支流,在今甘肃安西县。太一,北极大星)。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应劭曰:大宛马汗血霑濡,流沫如赭。)。骋容与兮跇万里(跇,音shì,..

乌程酒(典故)

《文选》卷三十五晋·张景阳(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唐·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间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又引《吴地理志》;“吴兴乌..

乌攫肉(盗乌)(典故)

《汉书·黄霸传》:“(霸)为颍川太守,尝欲有所伺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驿馆,差官或递送文书者投止之所),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官吏奉太守之命,为了不惊动下面,达到伺察之目的,不敢止息驿馆,只能道餐,故..

乌江自刎(典故)

乌龙救主(典故)

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九“乌龙”:“会稽句章(会稽,郡名,地当今江苏东南及浙江西部一带。 句章,县名,地在今浙江鄞县南)民张然,滞役在都,经年不得归。家有少妇,无子,惟与一奴守舍,妇遂与奴私通。 然在都养一狗,甚快,名曰‘..

乌江渡(乌江岸)(典故)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权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

乌头白,马生角(典故)

《史记·刺客列传》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唐·司马贞“索隐”引《燕丹子》曰:“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 ”此说又见汉应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