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恨雕墙(典故)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尚书》“序”文中提到夏·太康有弟五人,作“五子之歌”以讽太康。原文已佚。

东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其中有《五子之歌》一篇。作伪者误会《序》文中“歌”是歌唱,便写了五首歌词,言夏启五子追述禹训,作歌以刺其奢。

其二有“峻宇雕墙”“未或不亡”之句。后用为臣劝诫帝王之词。

唐·徐夤《客厅》诗:“丰蔀仲尼明演易,作歌五子恨雕墙。”

为您推荐

五字客(典故)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松之注引《世语》(郭颁《魏晋世语》)曰:“司马景王(司马师)命中书令虞松作表,再呈辄不可意,命松更定。以(通已)经时,松思竭不能改,心苦之,形于颜色。会察其有忧,问松,松以实答。 会取视,为定五字。..

伍员杀身(典故)

《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武安振瓦(气振长平瓦)(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赵王令赵奢将兵救韩“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 战国时,秦伐韩,赵奢率军救韩,两军对阵于武安,秦军鼓噪呐喊之声使武安屋瓦为之振颤。北周·庾信《哀江南..

五字(典故)

武昌鱼(建业歌)(典故)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孙皓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凯上疏曰:‘……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知民所苦也。’” 三国吴主孙皓欲徙都武昌,百姓..

武城弦歌(弦歌)(典故)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武城,春秋鲁县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弦歌,弹琴唱歌,为当时礼乐。偃,音yǎ..

武昌剩竹(典故)

《晋书·陶侃传》:“任荆州刺使,镇武〔昌〕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武昌剩竹”比喻尚可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