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误字(典故)

《北齐书·邢邵传》:“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谪(通擿,音zhé惩罚。)。”

邢邵原意为反对校雠文字,后用为钻故纸堆,做文字校雠之典。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三《幽居》诗:“颠到朱黄思误字,纵横黑白戏拈棋。”

为您推荐

司马牛之叹(典故)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名耕,字子牛,春秋时宋国人,为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

司马昭之心(典故)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曹髦传》:“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后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军政大权,一心想篡夺帝位),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

死便埋我(鹿车荷锸)(典故)

《晋书·刘伶传》:“(伶);常乘鹿车(古时一种制度很小的车子),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音chā,铁锹)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 刘伶字伯伦,性嗜酒,是晋代名士,为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愤世嫉俗,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

死不旋踵(典故)

死生以之(典故)

《左传·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郑国大夫子宽告诉子产说,国人对于您推行丘赋,很有意见,认为推行开来,国家..

飔段(典故)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梁世有一侯,尝对元帝饮谑,自陈‘痴钝’,乃成‘飔段’。元帝答之云:‘飔异凉风,段非干木。’” 飔,凉风。 干木,即段干木,为战国魏之贤士。梁朝时,有一个官僚曾与梁元帝饮酒戏谑,因口齿不清,..

死同穴(典故)

《诗经·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东汉·郑玄笺:“穴谓冢圹中也。” 《大车》写女子被迫与丈失离异,她对丈夫发誓说:活虽各居一室,死就定要同埋一穴。 倘若说我的话不可靠,有这白日可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