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何辩(典故)

汉·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随何曰:‘臣请使之。’……王(指九江王英布)见之。

随何曰:‘……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

……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汉王敬使使臣进愚计,愿大王之留意也。’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



汉时随何为刘邦的谒者,能言善辩,曾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英布弃楚投汉。

后因以“随何辩”比喻有口才的人。

元·马致远《黄钟·女冠子》:“便似陆贾随何,且须缄口。”

为您推荐

岁不我与(时不我与、时不我待)(典故)

《论语·阳货》载:“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春秋时,阳货掌握了鲁国实权。一日阳货在路上遇见孔子,向孔子提出两个问题:“有才能的人不做官,听任国家迷乱而不治,这能称之为‘仁’吗·”“愿意参与国家大事但又屡次错过时机,这..

随计吏(典故)

《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唐·颜师古注:“买臣身自充卒,而与计吏将重车也。载衣食具曰重车。” 西汉文士朱买臣想去京师长安求..

岁寒操(岁寒松柏)(典故)

《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孔夫子盛赞松柏,说必须到严冬酷寒之时,才能知道它不因寒冷而凋谢的坚贞品格。后用为咏品格坚贞之典。 唐·李咸用《古意论交》诗:“多为势利朋,少有岁寒操。”此..

岁寒三友(典故)

岁星方朔(典故)

旧题汉·郭宪《东方朔传》:“朔未死时,谓同舍郎曰:‘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即召太王公问之,曰:‘尔知东方朔呼·’公对曰:‘不知。’‘公何所能·’曰:‘颇善星历。’帝问诸星皆俱在否,曰:‘诸星..

随厮养(养卒说燕)(典故)

《史记·张耳陈余传》:赵王武臣为燕军所囚,十余使者去燕,均被杀。 一厮养卒主动赴燕军,游说燕将。指出张耳、陈余“‘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

碎首糜躯(典故)

汉·蔡邕《让尚书乞民闲冗表》:“三月之中,充历三台,光荣昭显,非臣愚蔽不才所当盗窃,非臣碎首糜躯所能补报”。 碎首:头颅粉碎;糜躯;身躯糜泥。意谓粉身碎骨,在所不辞。此多系旧时臣下报效君主时所用之语,表示臣子公忠体国,肝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