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典故)

《易·乾传》九五“疏”:“蚕吐丝而商弦绝,铜山崩而洛钟应。

”(见《佩文韵府》卷八四“洛钟应”下引)

《世说新语·文学》“殷(殷仲堪)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上文殷问远公《易》何以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故殷又发此问)·”梁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曰:“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太史,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的官吏。

待诏,也是官名,原为应伺召对之意,汉代征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

后遂用为官名)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袤,音máo,纵长,也指横长;延袤,绵延连续)二十馀里。”

铜山崩洛钟应,实际上是山崩地震而产生的共振共鸣。后根据上述传说记载,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相互影响,彼此呼应。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魏时,殿前大钟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张华,华曰:‘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寻蜀郡上其事,果如华言。

为您推荐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典故)

《易·乾传》九五“疏”:“蚕吐丝而商弦绝,铜山崩而洛钟应。 ”(见《佩文韵府》卷八四“洛钟应”下引) 《世说新语·文学》“殷(殷仲堪)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上文殷问远公《易》何以为体·答曰:《易》以..

铜驼巷(典故)

晋代陆机《洛阳记》:“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宋代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又,华氏《洛阳记》:“两..

铜驼荆棘(荆棘铜驼)(典故)

《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据《洛阳记》说,洛阳有铜驼街,汉时铸铜驼三枚,在宫西四会道相对。 旧时俗话说:“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即指此事。..

铜仙坠泪(典故)

同轨会(典故)

《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晋·杜预注:“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 同轨,本指车轨相同,引申为同一、一统的意思。 此处说同轨,是指华夏文同之诸侯国。 古代天子死后,海内文同的诸侯国都要在天子死后..

同袍(袍泽)(典故)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袍,长衣,像斗篷。古代军人行军时,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后常以‘同袍’喻友爱之典。 《文选》卷二九《古诗十九首》:“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铜柱楼船(典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徵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峤南悉平。”唐代李贤注引《广州记》:“援到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马援率领楼船征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