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戟得矛(典故)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高诱注:“亢,当也”)也哉!’”

春秋时齐晋交战,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

丢了自己的武器,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寻看法。路人认为,亡戟得矛,得失相当;叔无孙则认为,亡戟得矛,得失不相当。说得失相当,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着眼于大同;说得失不相当,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着眼于小异;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观点不同,结论也必然会不同。

后因以“亡戟得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

为您推荐

汪锜卫国(典故)

《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 春秋时鲁哀公在抗击齐国的战斗中,和一个叫汪锜的儿童同坐一辆战车,不幸共同牺牲。 鲁国破格以成年礼葬了这位为国捐驱的少年。后因以为儿童救国的典故。 ..

王粲哀(典故)

《文选》卷二十三王仲宣(粲)《七哀诗二首》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东汉..

王粲复棋(复棋)(典故)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棋局子乱),粲为覆(与复同,恢复)之。棋者不信,以帊(音pā,手巾,古时人以帛二幅或三幅为帊..

王粲去国(典故)

王沉出赈(典故)

《晋书·王沈传》(按:沈同沉):“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寻迁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奋武将军、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

王粲登楼(典故)

《文选》卷十一王仲宣(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情眷眷以怀旧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王粲所登之楼为何地·据唐·李善注引盛弘..

王充作论(典故)

《后汉书·王充传》:“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着《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证时俗嫌疑。 ” 后汉学者、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