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公志(典故)

《庄子·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春秋卫国大夫蘧伯玉既善于应变又能保持自己的志节。

后遂用为咏矢志不移之典。

唐·陶翰《早过临淮》:“范子名屡移,蘧公志常保。”

为您推荐

蘧瑗知非(典故)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汉·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 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 据..

籧篨戚施(典故)

《诗经·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旧说,卫宣公为其子伋聚妻于齐,而闻其女美欲自娶,乃作新台于河上而求之。国人厌恶此种行为,而作此诗来讽刺卫宣公。意思是说,齐女本求与伋为燕婉之好,..

衢室之问与明台之议(典故)

《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明台,传说中黄帝听政之所),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下听于人也。” 明台,是传说中黄帝听政之所,主要是征求贤达者的意见。衢室,原指修筑于通衢大道旁之室,为了便于倾听民言,后泛指帝王..

衢尊斟酌(典故)

曲高和寡(典故)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

曲终奏雅(典故)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归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注:同讽)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注:放任)郑卫之声(注: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俗乐,后通指淫荡的乐歌或文学作品),曲终而奏雅,不已..

取而代之(典故)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 原以“取而代之”形容夺取别人的权位或利益而代替他,后泛指用某一事物而替代另一事物。 鲁迅《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