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瑗知非(典故)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汉·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

据说他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以冥冥中人所不知而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堕落。他经常省查自己的过去,总结以往的教训,即所谓“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此并非是说“四十九年都错了”,只能说明他极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后因用为自省之典。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注:陆机二十作《天赋》,见杜甫《醉歌行》),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为您推荐

衢室之问与明台之议(典故)

《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明台,传说中黄帝听政之所),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下听于人也。” 明台,是传说中黄帝听政之所,主要是征求贤达者的意见。衢室,原指修筑于通衢大道旁之室,为了便于倾听民言,后泛指帝王..

衢尊斟酌(典故)

《淮南子·缪称训》:“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致尊邪,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 东汉·高诱注:“尊,酒器也。”“一人来得其心,百人来亦得其心。” 《淮南子》说,圣人之道是把酒放在街道上,任人..

曲高和寡(典故)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

曲终奏雅(典故)

取而代之(典故)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 原以“取而代之”形容夺取别人的权位或利益而代替他,后泛指用某一事物而替代另一事物。 鲁迅《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

取蒲类(典故)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固传》:“……固、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蒲类海今名婆悉海,在今庭州蒲昌县东南也。 东汉显宗时,奉车都尉窦固及骑都尉耿忠曾出兵天山,追击匈奴呼衍王至蒲类海。..

取青妃白(典故)

唐·柳宗元《柳先生集·读韩愈所着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妃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之读之也,其大笑固宜。” 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主张为文要博采众长,自铸伟文,反对盲目崇古和模仿剽窃。柳氏所言“取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