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
原以“取而代之”形容夺取别人的权位或利益而代替他,后泛指用某一事物而替代另一事物。
鲁迅《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中国现在道路少,虽有,也很狭,‘生存竞争,天演公例’,须在同界中排斥异己,无论其为老人,或同是青年,‘取而代之’,本也无足怪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唐·柳宗元《柳先生集·读韩愈所着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妃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之读之也,其大笑固宜。” 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主张为文要博采众长,自铸伟文,反对盲目崇古和模仿剽窃。柳氏所言“取青..
五代·五定保《唐摭言》卷十二:“郑光业及第之岁,策试,夜有一同人突入试铺,为吴语,谓光业曰:‘必先,必先可以相容否·’光业为辍半铺之地。其人复曰:‘必先,必先谘取一杓水。’光业为取。其人再曰:‘便干托煎一碗茶,得否·’光业..
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大自然赐于人们的宝藏永远取用不尽。因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形容十分丰富。也作“取之不竭”..
战国·庄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唐·杜甫《秋雨叹》其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清泾浊渭何当分。” 杜甫诗意出自《庄子》,“去马来牛”意为河水暴涨,两岸距离增大,隔河望去..
晋·张华《博物志》四:“尧时有屈轶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 屈轶草是神话中的草,传说尧太平盛世之时,生长在宫庭前,倘佞人入朝,便弯曲而指向他,故又叫指佞草。后因以“屈轶指佞”用为识别忠奸真伪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