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五定保《唐摭言》卷十二:“郑光业及第之岁,策试,夜有一同人突入试铺,为吴语,谓光业曰:‘必先,必先可以相容否·’光业为辍半铺之地。其人复曰:‘必先,必先谘取一杓水。’光业为取。其人再曰:‘便干托煎一碗茶,得否·’光业欣然与之烹煎。
居二日,光业状元及第。其人首贡一启,颇叙一宵云素。略曰:既取水煎茶,当时之不识贵人,凡夫肉眼。
”
唐郑光业极有涵养,参加策试时,有一个同试人突然来到试铺中,三番两次让郑为他取水煎茶,郑都一一照办。郑状元及第后,那人便来陪情道歉,说凡夫肉眼,不识贵人。
后因用为不识相之典。
《幼学琼林》卷二“身体”:“慧眼知始道骨(注:此语见《金刚经》),肉眼不识贤人。
”
为您推荐
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大自然赐于人们的宝藏永远取用不尽。因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形容十分丰富。也作“取之不竭”..
《庄子·徐无鬼》:“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在襄城之野遇一牧马小童,问..
战国·庄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唐·杜甫《秋雨叹》其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清泾浊渭何当分。”
杜甫诗意出自《庄子》,“去马来牛”意为河水暴涨,两岸距离增大,隔河望去..
清·王谟辑本韦氏《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我国唐代,韦、杜两大家族世代为望族,势力颇大。当时韦氏所居名韦曲,杜氏所居名杜曲,都在长安城南。
所以当时有歌谣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后因以“去天尺五”用..
《南史·陈后主纪》:“(后主陈叔宝被俘后)既见宥,隋文帝给赐甚厚,数得引见,班同三品。每预宴,恐致伤心,为不奏吴音。后监守者奏言:‘叔宝云,“既无秩位,每预朝集,愿得一官号”。
’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
’”
南朝陈后..
《后汉书·耿弇列传》附《耿恭传》:“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汉明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