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夫之对(典故)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战国时,费地有与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就有人连续三次告诉曾子之母说你儿子杀人了。

虽是讹传,但三次袭来竟使曾子之母动摇了原来的信心,投杼越墙而逃走。后用为咏流言足以惑人之典。

《晋书·王濬传》:“浑(王浑)又腾周浚书,云濬军得吴宝物。濬复表曰:‘……夫曾参之不杀人,亦以明矣,然三人传之,其母投杼。

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着;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为您推荐

三过其门而不人(典故)

《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指太平年代),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

三何许水曹(典故)

《梁书·文学传下·何思澄传》:“思澄与宗人逊及子朗俱擅文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思澄闻之,曰:‘此言误耳。如其不然,故当归逊。’思澄意谓宜在己也。” 三何,指南朝梁何思澄、何逊、何子朗。 何思澄曾虚言,..

三顾(三顾草庐)(典故)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此从梁萧统《文选》卷三七。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作“临发,上疏曰”;《古文观止》卷六作《诸葛亮前出师表》,此对《后出师表》而言。关于《后出师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

门无杂宾(典故)

扪虱而言(典故)

《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 ……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谒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 ” 桓温是东晋的重臣,名声赫赫,权倾一时,而王猛以未达的穷汉,竟扪虱与桓..

蒙袂辑屦(典故)

《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袂,衣袖。屦,鞋子。辑,敛。 所谓“蒙袂辑屦”,是说用袖子遮掩着脸面,脚上拖着鞋子。 后用以形容潦倒而羞愧的样子。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上》:“方之蒙袂辑屦..

门外汉(典故)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圆智举东坡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邑岂非清净身’,曰:‘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此菴曰:‘是门外汉耳。’” 宋·苏东坡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由黄州赴汝州途中,曾游庐山,作《赠东林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