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葭(葭莩之亲)(典故)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唐·颜师古注:“葭,芦也。莩者,其筒中白皮至薄者也。葭莩喻薄。”

附葭,沾亲。

葭,芦苇;莩,苇中薄膜。汉时,人们常用“葭莩之亲”比喻关系疏远、感情很薄的亲戚。后用为咏亲戚关系之典。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诗:“慕友惭连璧,言姻喜附葭。”

为您推荐

附葭(葭莩之亲)(典故)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唐·颜师古注:“葭,芦也。莩者,其筒中白皮至薄者也。葭莩喻薄。” 附葭,沾亲。 葭,芦苇;莩,苇中薄膜。汉时,人们常用“葭莩之亲”比喻关系疏远、感情很..

阜乡舄(典故)

汉·刘向《列仙传》卷上:“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音xì,鞋)为报。 ” 阜乡舄,即上文中赤玉舄,传说中仙人之鞋..

复壁藏儿(典故)

《北史·尔朱敞传》:“(敞)遂入一村,见长孙媪,踞胡床坐。敞再拜求哀,长孙氏愍之,藏于复壁之中。” 北朝魏尔朱荣的族人尔朱敞,小时因避高欢的追捕,从宫中钻洞逃出,逃到一个乡村,向一位复姓长孙的老妇人求救。长孙氏同情他,将..

复子明避(典故)

蝜蝂不知止(典故)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蝜蝂传》(卷一七):“蝜蝂(fù bǎn)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áng通昂)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ì绊倒)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典故)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俛(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晋王羲之于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同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王为之作序,生动记叙了聚会盛况,抒发..

赋归去来(归去吟、归去篇)(典故)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序》:“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晋诗人陶潜仅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