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识虎皮(典故)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音gāo,收藏甲衣或弓箭的袋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东汉·郑玄注:“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唐·孔颖达疏:“包之以虎皮者,虎皮武猛之物也,用此虎皮包裹兵器示武王威猛能包制服天下兵戈也。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见文止武也。”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把干戈用虎皮包裹起来,倒载在车上,返商。表示“以文止武”或“以武息兵”而不再兴战事。后因用为停战罢兵,宣布走向和平安居之典。

唐·杜牧《即事》:“萧条井邑如鱼尾,早晚干戈识虎皮。”此用事以寄息兵的愿望。

为您推荐

【大动干戈】成语解释及古文出处

[结构] 动宾式。 [释义] 原指大规模地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做某件事。 干戈:干古代指盾;戈古代指像矛的兵器;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戢干戈,载橐弓矢。”《论语·季氏》:“邦分崩..

干戈识虎皮(典故)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音gāo,收藏甲衣或弓箭的袋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东汉·郑玄注:“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干父之蛊(干父)(典故)

《易经·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王弼注:“以柔巽之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 蛊,事。干父之蛊,指儿子能秉承父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 也作“干父”。 唐·独孤及《唐故虢州弘农县令天水赵府君墓志》:“..

盖棺事方定(典故)

改瑟(典故)

《汉书·礼乐志》:董仲舒对策言:“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改瑟”,原指琴瑟音调不和谐经调整其弦使之悦耳。董仲舒用以比喻改革法度政策,使能治理国家。 唐..

干将与莫邪(典故)

《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吴越春秋》:“干将者,吴人,与欧冶同师俱作剑。前献剑一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干将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事又见《搜神记》卷十一,《列异传》亦载其事,情节稍异。 莫邪为干将之妻名。二剑..

改词曹(词曹讳羊祜)(典故)

《晋书·羊祜传》:“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焉。” 晋征南大将军羊祜,在其任荆州大都督期间,务修德政,绥怀远近,发展生产,甚得江汉民心。他死后,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