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在心(典故)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方援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春秋时,楚庄王出兵攻宋。

宋求援于晋。晋景公感到左右为难,晋大夫伯宗极力反对出兵救宋,他劝阻景公说,楚国逞强,这是天助。晋虽强大,也不可违背天意。俗话说,遇事能屈能伸,必须心中有数。

河水纳有污垢,山林藏有毒虫,美玉难免瑕疵。故国君蒙受一点耻辱,也是合乎天道的,大可不必为此而忧虑。

“高下在心”,原意为斟酌事宜,制定对策。后引伸为大权在握,可以随心所欲。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是陈琳谏大将军何进之言。

为您推荐

高轩过(典故)

《新唐书·李贺传》:“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高轩过》原是李贺应韩愈、皇甫湜要求自为诗的篇名,后用为文思敏捷、富有才学受到..

高阳酒徒(典故)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附朱建:“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谒,名帖,名片)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宣扬的意思),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

高枕而卧(典故)

《战国策·魏策一》:“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接受了冯..

高斋学士(典故)

高祖誓功(典故)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家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 汉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后,分封有功之臣,有誓言说:不论山河如何改变,封国不变,..

膏自销(典故)

《汉书·两龚传》:“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好学明经,为郡吏。后因王莽篡国,胜以受汉家厚恩,岂能以一身事二姓,遂不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门人衰绖治丧者百数。有父老来吊,哭甚哀,既而曰:‘嗟呼!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

羔羊之义(典故)

《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音tuó,古时计算丝缕的单位。一说为缝合之意)。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宋·朱熹注:“小曰羔,大曰羊;皮,所以为裘,大夫燕居之服。素,白也;紽,未详,盖以丝饰裘之名也。 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