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周公庙)。”
《左传·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鲁国从宋国运来郜国的大鼎,同月戊申日把大鼎安放在鲁国太庙中。这件事并不合乎礼制,因此鲁大夫臧哀伯谏诤说:“一个身为国君的人,必须发扬威德而抛弃邪恶,如此才能作为文武百官的典范,即使如此,仍担心有失误,可见必须发扬美德来垂范子孙。现在郜国的大鼎放在宗庙内,那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行为呢·”后来用“郜鼎在庙”用于讽刺把贿赂物放置神圣肃穆之处所。
《后汉书·孔融传》:“招呼元恶,以自营卫,专为群逆,主萃渊薮。郜鼎在庙,章孰甚焉!”唐·韩愈《石鼓歌》:“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此用以衬托石鼓的珍贵。
为您推荐
《资治通鉴·唐纪·肃宗至德二载》:“是时府库无蓄积,朝廷专以官爵赏功。诸将出征,皆给空名告身,自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下至中郎、郎将,听临事注名……由是官爵轻而货重,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
告身,委任官职的..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孔子初闻武城弦歌之声(指教育..
晋·葛洪《神仙传·左慈》:“公闻慈求分杯饮酒,谓当使分先饮,以余与慈耳。而拔道簪以画杯酒,中断,其间相去数寸,即饮半,半与公。”
三国时,左慈在宴席间,当曹公之面能以簪割酒为左右两半,为不饮曹公饮半之余酒,竟有此奇妙之术..
《世说新语·德行》:“(汉末)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割席”与“断席”之意相同,旧时..
《世说新语·德行》:“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呼·’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
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此事亦见梁·刘孝标注引《文士..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五《杂歌谣辞》有古辞《苏小小歌》:“我乘碧油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歌,指《苏小小歌》。苏小小是南齐钱塘名妓。后因用为咏男女恋情之典。
元·郑光祖[双调·蟾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