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麇(典故)

《左传·定公五年》:“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

吴楚交战,吴师肓于麇(jūn)地。楚将子期准备用火攻,但子西却说:‘我们的父兄亲人骨曝露在沙场,未能收,再用火攻,就太不应该了。’子期回答说:‘国已灭亡,死者有灵若知能够祭祀他们,岂能怕烧呢·’后遂用为决一死战之典。

清·顾炎武《秋山》:“楚人固焚麇,庶几歆(享受祭祀)旧祀。”

为您推荐

焚桑蒸龟(老龟不烂,移祸于桑)(典故)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担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霄中(半夜),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臛(音huò,作成肉羹),虽然,尽南..

焚山(焚山火)(典故)

汉·刘向《新序》卷七《节士》载:春秋时晋国的贵族介子推,是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的功臣之一。 文公返国后赏赐群臣,没有赏到他。介子推不愿乞求封赏,便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独居。含自责之意)三..

焚券(烧券)(典故)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战国时,冯谖为给孟尝君“市义”,来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城,假托孟尝君之命,当众焚烧了全部债券,受到当地民众的..

焚砚(典故)

焚芝(芝焚)(典故)

《文选》卷十六晋·陆士衡(机)《叹逝赋》:“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唐·李周翰注:“同类相感也……芝、蕙,香草也,言亲友既逝,其情无聊。” 晋人陆机在《叹逝赋》中有“芝焚而蕙叹”句,用以抒发哀伤亡友之情。后遂..

粉侯(典故)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附何晏》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至正始初,曲合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晏前以尚主,得赐爵为列侯,又其母在内,晏性自喜,动静..

焚书坑儒(典故)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期针对“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百姓),”向秦始皇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