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之名山(典故)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侮哉!”

古人以着作不便问世,因而藏在着名的大山里,以待后人发现。

后因以藏之名山谓着述极有价值,能传之后世。亦作“藏诸名山”。

清·朱彝尊《重锓〈裘司直诗集〉序》:“身后之名,显者或晦,司直藏之名山者,晦久而明。”

《孽海花》三五回:“藏诸名山的史家,也都是借孝堂哭自己的造谎人。”

为您推荐

名山藏谤(名山业)(典故)

《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汉书·司马迁传》:“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藏之名山(典故)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侮哉!” 古人以着作不便问世,因而藏在着名的大山里,以待后人发现。 后因以藏之名山谓着述极有价值,能传之后世。亦作“藏..

藏舟(典故)

《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庄子以藏舟于壑而终于被负走为喻,说明世间之物难以固藏使之不变不亡。后常用以比喻人之难逃物化,作为哀挽死者的典故。 唐·..

藏金(典故)

操刀伤锦(典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 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但是,“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

藏拙徐陵(典故)

唐·刘餗《隋唐嘉话》下:“梁常侍徐陵聘于齐,时魏收文学北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令传之江左。陵还,济江而沈之,从者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 南朝诗人徐陵,擅长宫体诗,在当时文坛上与北朝庾信齐名。 北齐史学家魏..

操履杖(典故)

《礼记·曲礼上》:“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唐·孔颖达疏:“杖可以策身,几可以扶己,俱是养尊者之物,故于谋议之时将就也。”汉·贾谊《新书》卷六《春秋》:“(胡亥)视群臣陈履杖善者,因行残败而去。” 操履杖是操几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