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帛之谏(尺縰之谏)(典故)

《战国策·赵策三》:“建信君贵于赵。公子魏牟过赵,赵王迎之,顾反至坐,前有尺帛,且令工以为冠。工见客来也,因辟。

赵王曰:‘公子乃驱后车幸以临寡人,愿闻所以为天下!’魏牟曰:‘王能重王之国若此尺帛,则王之国大治矣!’赵王不说,形于颜色,曰:‘先王不知寡人不屑,使奉社稷,岂敢轻国若此!’魏牟曰:‘王无怒,请为王说之。

’曰:‘王有此尺帛,何不令郎中以为冠·’王曰:‘郎中不知为冠。

’魏牟曰:‘为冠而败之,奚亏于王之国·而王必待工而后乃使之!今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稷为丘墟,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与幼艾(幼艾,指年轻外表漂亮的幸臣,即男宠)!且王之先帝,驾犀首而骖马服(驾与骖是比喻御马。犀首,官名,此代贤臣;马服,指马服君赵奢),以与秦角逐,秦当时适其锋(适同敌,匹敌;或说当为避)。

今王憧憧(往来不绝貌)乃辇建信以与强秦角逐,臣恐秦折王之椅也。”

魏牟到赵国见建信君受到宠幸,便就近以尺帛(縰)为喻,谏说赵王。

指出:做一顶冠尚且要选择胜任的工匠,为什么治国反而不去选用贤臣呢·赵国的先王任用像赵奢、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忠良,曾使赵国强盛,敢与强秦争锋;而今宠幸建信君这样的平庸谄谀之人,怎能不亡国败家呢!后因用为谏君之典。

明·萧良有《龙文鞭影》卷四:“魏牟尺縰,裴度千缣。”

为您推荐

尺二秀才(典故)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卷九“声画押韵贵乎审”载:宋朝时候,杨万里有一次到湖南去主考漕试,他看到首名卷中答卷人把“尽”字写成了“尽”字,于是便除名不予录取了,并且说道:“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典故)

《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些;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些。后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喻指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

齿利剑(典故)

《汉书·枚乘传》:“夫举吴兵以訾于汉,譬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 汉枚乘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与六国谋反,举兵,以诛(晁)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又劝说吴王,如果要起兵反汉,就如同苍蝇、蚊子想..

持蟹螯(把蟹螯)(典故)

齿如齐贝(典故)

《庄子·盗跖》:“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 贝:水中有贝壳的动物,其色白。齿如其贝,即牙齿洁白像整齐的海贝。亦作“齿如含贝”、“齿若编贝”。编:排列。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

齿宿才新(典故)

《新唐书·李百药传》:“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帝(唐太宗)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唐·李百药年七十赋《帝京篇》,唐太宗看后,赞扬他年纪虽..

齿牙余论(典故)

《南史·谢朓传》:“朓好奖人才。会稽孔粗有才笔,未为时知,孔珪尝令草让表以示朓。朓嗟吟良久,……谓珪曰:‘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 南朝齐着名诗人谢朓,好提携后学,奖掖人才。 当他反复吟诵了孔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