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隐逸传·戴颙传》:“戴颙,字仲若,谯郡铚人,善琴书。世居剡县,游桐庐,迁吴下。吴下士人聚石引水,植林开涧,为他筑室居住。
宋太祖征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均不就。
着《消遥论》,注《礼记》、《中庸》。
南朝·宋·名士戴颙曾隐居山林而屡征不应。后将“戴颙隐”用作喻指隐士之典。
唐·颜真卿《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
《世说新语·巧艺》梁·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恺之尤好丹青,妙绝于时。曾以一厨画寄桓玄,皆其绝者。深所珍惜,悉糊题其前。桓乃发厨后取之,好加理复。 恺之见封题如初,而画并不存,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矣。..
唐·段公路《北户录·鸡卵卜》崔龟图注引《风土记》:“越跪妻定交有礼俗,皆当于山间大树下封土坛,祭以白犬一,丹鸡一,鸡子三,名曰木下墅。”唐·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境接东瓯,地邻南越。言其宝利则玳瑁珠玑..
《西游记》第六十七回:“行者笑道:‘我……善会担山赶日头。’” “担山赶日”之说,明代早已传述,不过不仅限于“二郎神”之事。今四川灌县民间流传有“二郎担山赶太阳”之说。后因用为战胜自然的勇武行为的典故。 杜..
唐·顾况《行路难》诗:“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饭岂堪吃!” 塞是填的意思。 担雪塞井,以易融化的雪去填井。后以担雪塞井比喻白费气力,或徒劳无用。 亦作“担雪填井”、“担雪填河”、“挑雪填井”。 《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