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关萧生(典故)

《汉书·萧望之传》:“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先是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夹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閤曰:‘不愿见。’并说光曰:‘今士见者皆先露索夹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

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仲翁出入从苍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汉·霍光当权时,上官桀和盖主阴谋杀害霍光未遂被处死。霍光为防行刺,规定晋见者必先搜身,然后由两名官吏夹持方得相见奏事。萧望之不愿这样做,并向霍光提出应废除此陋规。

霍光听了很不满意。三年中,原先与萧望之同时被丙吉举荐的王仲翁已升任光禄大夫,而萧望之受到排挤,仍然是一个看门小吏。王仲翁报怨他傲上,萧望之以“人各有志”作答,并无悔意。后因以“抱关萧生”用为咏守志不阿的典故。

宋·苏轼《苏轼诗集》卷八《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老》:“寂寞抱关叹萧生,耆老执戟哀扬子。”

为您推荐

抱佛脚(典故)

唐·孟郊《孟东野集》卷九《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孟诗之意是说年老方信佛,以求佛保祐,有临渴掘井之嫌。唐代佛教盛行,“抱佛脚”的说法遂传以为俗语。 宋·刘攽《中山诗话》:“王丞相(王安石)喜谐谑..

抱木死(典故)

《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史记·鲁仲连列传》唐·张守节《正义》注引《韩诗外传》:“姓鲍,名焦,周时隐者也。饰行非世,廉洁而守,荷担采樵,拾橡充食,故无子胤,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子贡遇之,谓之曰:‘吾闻非..

抱关击柝(典故)

《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赵岐注:“柝,行夜所击木也。” 抱关即守关门,借称守关门的小官。柝是巡夜所用的敲击器。出柝:敲梆巡夜,借称更夫或打更的小吏。 后以“抱关击柝”喻指职位像..

抱马脚(典故)

抱石沉河(典故)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六章:“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于天地之间也,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

抱树泣(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德行》:“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 梁·刘孝标注引萧广济《孝子传》:“祥后母庭中有李,始结子,使祥昼视鸟雀,夜则趋鼠。一夜,风雨大..

抱瓮(典故)

《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用力的样子)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为乎·’为圃者卬(同“仰”)而视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