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邓攸传》(卷九〇):“后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
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攸弃子之后,妻不复孕。
过江纳妾,……讯其家属,……乃是攸之甥。攸素有德行,闻之憾恨,遂不复畜妾,卒以无嗣。
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原指晋怀帝时战乱,邓攸(字伯道)在逃难时为保全侄子,舍弃儿子,后终无子。后因以“伯道之忧”或“伯道无儿”、“邓攸弃子”用为称人无子的典故,多表示同情惋惜之意。
明·曾邱瑞《运甓记·挥麈驱车》:“若乃伯道无儿,亦自天数。”
为您推荐
《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伸膝折,尾湛(音jiān浸)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上车攀而哭之,解纻(音zhù麻)衣以幂(音mì盖)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
《谷梁传·襄公三十年》:“伯姬之舍生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名叫冉耕,是孔子的学生。
伯牛病危,孔子去探视,极为悲痛,说如果真是不行了,这岂不是天命如此吗·这样好的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不治..
《后汉书·梁鸿传》:“作《五噫之歌》……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鸿潜闭着书十余篇。
”
东汉·梁鸿字伯鸾,家贫有节行,博学..
《庄子·天地》:“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
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
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
《后汉书·张奂传》:“(奂)长子芝,字伯英,最知名。”唐·李贤注:“王愔《文志》曰:‘芝少持高操。……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此当指先蘸水书字,而后再行漂洗或漂染)。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下笔则为楷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