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前恩(典故)

《汉书·丙吉传》:“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

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汉·丙吉原先在京师任监狱官时,曾出力保护宣帝,后又建议大将军霍光迎武帝曾孙病已(宣帝)为皇帝。但他绝不提此事,直到宣帝查问宫婢,有功于立皇帝事,方知前后均系丙吉所为,而丙吉仍不说。故后以“不道前恩”喻谦虚不求报恩之典。

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三十《次前韵送程六表弟》:“归来闭口不论功,却走渡江谁复惜。”

为您推荐

不可同日而语(典故)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载:战国末期,纵横家苏秦以合纵之策说赵国国王。 他说,如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联合抗秦,秦必可破;否则,只有向秦投降。苏秦原话是:“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不肯过江东(典故)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音yǐ,整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

不绝如线(典故)

《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荀子·强国》:“今巨楚县吾前,大燕鰌吾后,劲魏钩吾右,西壤之不绝若绳。” 不绝如线,极言局势之危急。 《淮南子·要略训》:“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

不愧屋漏(典故)

不列三后(典故)

《后汉书·杨赐传》:“拜赐尚书令。数日出为廷尉,赐自以代非法家,言曰:‘三后成功,惟殷于民,皋陶不与焉,盖吝之也。’”唐·李贤注:“《尚书》曰:‘伯夷降典,折人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人。 ’言..

不卖卢龙(莫卖卢龙)(典故)

《三国志·魏书·田畴传》: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 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以司空户曹掾随军,建议偷越卢龙口出击并亲为向导,有功,封亭侯,不受,曰:“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 三国魏·田畴跟随曹操北征乌桓时,因建议偷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典故)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班超传》:“(超)使西域,到鄯善,鄯善王敬礼甚备。后忽疏懈,超谓其官属曰:‘此必有北虏(按指匈奴)使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攻虏,可殄(灭绝)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矣。 ”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