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笄(典故)

《国语·晋语五》“范武子杖文子”:“范文子暮退于朝。

武子曰:‘何暮也(暮,晚)·’对曰:‘有秦客廋辞(度,音sōu,隐也,度辞是谜语的古称)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指长老之辈)也。

尔童子,而三掩(盖过)人于朝。

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击之以杖,折委(委,即委貌,周代的一种礼帽。)笄(音jī,簪)。



春秋时,晋士会(即范武子)怒其子燮(即范文子)不逊让长者,故以杖击之,把委冠上结冠的簪子打断了。后因以“折笄”用为训子的典故。

南朝陈·徐陵《徐孝穆集》三《谢儿报坐事付治中启》:“老臣过庭之训,多谢古贤;折笄之杖,有愧前达。”

为您推荐

折戟沉沙(典故)

唐·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是诗人的凭吊赤壁的怀古之作。 前二句以“沉沙折戟”之磨洗引起怀古之想,后二句以设想的方式,从历史的反面去推断赤壁之..

折简相召(典故)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凌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太傅(司马懿)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余丈。凌知见外,乃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 三国魏·司马懿讨伐王凌,王凌请降时说,..

折槛(典故)

《汉书·朱云传》载: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 “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 ’上问:‘谁也·..

折道(典故)

折芦而渡(一苇渡江)(典故)

《古今逸史》载录《神僧传》第四卷:“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踈朗……武帝遣使诏迎至金陵。……帝不省玄旨。 师知机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芦一枝渡江。”此事又见《景德传灯录》、《释道通鉴》。 达摩祖师是印..

折蒲(王育亡羊)(典故)

《晋书·王育传》:“王育字伯春,京兆人也。少孤贫,为人佣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音xūxī,亦作欷歔,叹气;抽噎声)流涕。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音yù,卖)己以偿之。同郡许子章,敏达之士也,闻而嘉之,代育偿羊,给..

折柳(典故)

“折柳”,或“折杨柳”是古代乐曲名,乐府诗题有《折杨柳》。 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犹言行坐,躞蹀是小步行走的样子;座,同坐)吹长笛(行者和坐者都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这是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