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典故)

宋·苏洵《衡论上·远虑》:“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握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指凡是知道的事情全说出来,凡是说出来的事情则毫无保留。后因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知之必言,言之必尽之典故。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方老办是个直爽人,凡是张佑君所请教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为您推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典故)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指人知道满足,就不会因需求过度而受到侮辱;能够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因过度贪求而遭遇危险。后因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知足不受辱,知度不遭险之典故。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

知鱼之乐(濠上观鱼)(典故)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曾为梁相,善辩,他是庄子的好友)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鯈,音yòu,即白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织锦回文(锦字,璇玑图)(典故)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 唐·武则天《璇玑图序》所叙述的故..

知希之贵(典故)

织屦(典故)

《汉书·翟方进传》:“方进既厌为小史(曾为太守府小史),闻蔡父言(言当读经致学),心喜,因病归家,辞其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以射策甲科..

织路(典故)

《文选》卷十五东汉·张平子(衡)《思玄赋》:“庸织路于四裔兮”。 唐·李善注:“言涉路东西,有似于织也。” 东汉文学家张衡在《思玄赋》中曾以“织路”喻指漂泊奔波的生活。后将“织路”用作咏艰难跋涉之典。 唐·..

织素(典故)

《玉台新咏》卷一《古诗八首》其一:“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古诗中常以“织素”表现被休弃的妇女工于纺织,善操家务。后世诗文中常以“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