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籍特色

导语:改编的艺术
一、 我的 后启蒙 书写
我写这本书,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姑且称之为 后启蒙 :经由现今来重新认识过去,也经过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特别是中外文学的经典。我 启蒙 别人,也启蒙自己 温故而知新,自我增值。
这个后启蒙的 后 字,也至少有两个涵义:一个指的当然是现今的所谓 后现代 社会,特别是在我书写的场地 市场和商品挂钩的香港;另一个 后 字则指的是 后 来居上的学问 电影,我认为现今我们已经由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时候了。电影非但 后来居上 ,早已成了大众消费的媒体(也逐渐不分雅俗),而且在这个后现代社会中,这个媒体和与之相关的新科技媒体(如影碟图片、电视、网络等)也早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它虽没有取代文字,却逐渐有凌驾以文字为主的文学的趋势。导语:改编的艺术 一、 我的 后启蒙 书写我写这本书,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姑且称之为 后启蒙 :经由现今来重新认识过去,也经过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特别是中外文学的经典。我 启蒙 别人,也启蒙自己 温故而知新,自我增值。这个后启蒙的 后 字,也至少有两个涵义:一个指的当然是现今的所谓 后现代 社会,特别是在我书写的场地 市场和商品挂钩的香港;另一个 后 字则指的是 后 来居上的学问 电影,我认为现今我们已经由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时候了。电影非但 后来居上 ,早已成了大众消费的媒体(也逐渐不分雅俗),而且在这个后现代社会中,这个媒体和与之相关的新科技媒体(如影碟图片、电视、网络等)也早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它虽没有取代文字,却逐渐有凌驾以文字为主的文学的趋势。然而 后来居上 并不表示新的比旧的更好,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习惯改了,必会影响到所谓 品味 问题。平日浸淫在各种大众媒体的人,已经不能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往往以价钱的贵贱为准则,当然 名牌效应 更不在话下,这个现象众所周知。而后现代的文化理论也并不能帮助我们培养识辨的能力,它把重点放在消费,而不在生产;重 工业 而不重 创意 ,把整个全球社会 物质化 和商品化的景观视为理所当然,连带也影响到对于电影的研究。据我所知,目前在西方学界,研究电影和文学关系的学者并不多,其中只有极少数人是对于文学有极深修养的,纽约大学的罗拔史谭(Robert Stam)教授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我当然要参阅他的几本著作,作为我个人 理论 的出发点。史谭有一个观点,我十分同意:二三十年前(或更早)研究此类问题时,学者往往把文学视为首位,先入为主,因此改编文学经典注定不成功;所谓忠实于原著(fidelity)的问题,成了传统理论家*常用的尺度,所以史谭要反对,我也赞成他的反对意见。〔注一〕史谭把文学和电影放在平等的地位,甚至更偏向电影,认为它是一种较文学更 多声 体的艺术。史谭借用了一个名词来形容 改编 关系:palimpsest,字典上的定义指 古代将原有的文字刮去重写新字的羊皮纸或其他书写材料 ,换言之,如果羊皮纸上原有的文字可以喻作文学原著的话,改编就是刮去重写。而原有的文字,他又用另外两个更抽象的理论文字(抄自法国理论家G rard Genette)来表述:文学原典是一种hypotext,改编后的影片则是一种hypertext,我暂且把这两个名词译作 前潜本 和 后现本 ; 潜 指的是潜存或残存、甚至只剩下躯壳或痕迹的原本,在时间上它必产生于前,而改后显现出来的文本,则是在上面加上去的东西,所以是 后设 ,然而与 前文 仍然产生某种辩证关系。这种理论游戏非我所长。然而即便是史谭也不会完全料到目前香港的现象 原本 或 前本 根本没有人理会了,在大众的集体意识中根本不存在,换言之,在一切皆是媒体复制的过程中,班雅明所说的 灵光 (aura)早已失明了。我们只能从这些复制品 如电影 去重寻一些文学经典的灵光,甚至还不一定捉摸得到。在视觉媒体凌驾文字媒体的香港,年轻人已不知经典为何物,甚至连书店以廉价出售的文学经典平装本也无人问津。作为一个受过文学训练的影迷或影痴,我不能自僭为电影学者,但近年来不知不觉地却写了不少关于老电影(内中不少是改编自文学经典的电影)的文章,想引导有心读者在重温旧片之际回归文学,但这种 回归 并非*肯定所有原著的文学价值,有的原著(如 007 铁金刚的小说系列)并不见得好,甚至改编后的影片 如《铁金刚勇破间谍网》(From Russia with Love, 1963)反而成为电影中的经典(见后文),所以我绝非厚此薄彼,只不过觉得有一种 动力 在驱使我作这种回溯式的研究,也许免不了有点老年怀旧的情绪吧(我也曾为此写过一本书:《自己的空间 我的观影自传》),但也不尽然,从学术的立场而言,或可勉称是一种跨学科的尝试。写完这一段转弯抹角的前言,似乎可以言归正传了。但仍须稍稍交代一下我的研究方法。 二、 文学与电影关系电影和文学的关系,实在难以简单道明。不少理论家曾为这两种艺术作 本体论 式的描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学的本体是文字,电影的本体是影像。文字又由字和句组成,串连在一起,遂而产生内容,但语言学上仍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严格来说,西方语言学理论所说的符旨(signifier)和意旨(signified)仍在语言的层次,并未涉及内容,而一般读者则只看内容,不管形式。电影亦然,一般观众只看影片中的内容情节,并不注重电影本身的意象和接剪技巧,所以如果先看文学作品再看改编的影片的话,就会觉得影片的内容浅薄多了。但西方的文学和电影理论家则往往单从形式本身着手,认为形式构成内容,甚至后者是为前者服务,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分歧。我想采取一个较折衷的方法,内容和形式并重,但形式*不是内容的工具;我也扬弃所有 主题先行 和上纲上线式的先入为主的政治宣传或说教的论调。至少,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电影和文学的对等关系,特别是当我们从改编后的影片来追溯和推论原来的文学经典的时候。现今观众看的都是有声片,特别是荷里活传统影响下的有声片,而忽略了默片。有声片可以用旁白,一定包括大量对话,所以和小说的戏剧的形式,比默片接近一点,而默片虽有字幕,但还是用影像来说故事。不少早期的西方电影理论皆以默片为主要材料,俄国形式主义的大师史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在一篇经典论文〈Literature and Cinematography〉(英译变成一本小书)中,就特别指出 电影其实是一种符号(semiotic)式的艺术,它的 连贯性 是假的,它是观众视觉上的 误觉 :菲林连在一起从放映机投射出来的动作(motion)像是不停地在动,其实不然。换言之, 电影只能处理动的符号 ,而在内容意义上根本无法表达所谓 陌生化 (defamiliarized)的文学语言。他当时十分重视电影这个新媒体,但对早期默片改编文学作品的尝试则嗤之以鼻。后来的法国电影理论家 如梅兹(Christian Metz) 亦从这种形式主义立场作 结构主义 的论述,一切形式至上,几乎不谈内容。我想这种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趋势:在文学上变成了 语化转向 (linguistic turn),而在电影的研究上又如何?过度地重视电影本身语言的独特性,则无形中忽略了 呈现 或 再现 (representation)现实的问题。荷里活的剧情片,大多是写实片,中国的老电影亦然,更遑论五四小说。现实如何用电影的语言来呈现或再现?在电影理论中,巴赞(Andr Bazin) 也是法国新浪潮派导演的教父 是经典人物,他的 深焦距长镜头 (deepfocuslongtake)理论为人津津乐道,至今仍然是研究荷里活老电影*适当的理论,我在本书中自不免俗,亦会稍稍提及,有所发挥。总而言之,我不拟把抽象理论故意套用在我的研究上,而是从甚多的个案例子中看出 或悟出 一些浅显的道理,以便有助于普通读者和影迷观赏电影和阅读文学。且先从电影谈起。 三、 荷里活剧情片的模式一部普通的剧情片,一定有一个故事情节。严格地说,故事又和情节不同,前者可以泛指影片背后的故事 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和社会现象中的材料 而后者则指影片作品中的故事,英文称为plot,但在一般人心目中两者往往混为一谈。任何一个文化传统中都有不少 大故事 ,其主题结构往往会被各种作品引用并改头换面,所以,在*广义的层次,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从几个大架构或主题中 改编 出来的,因此有的理论家说:所谓文化上的深层结构,特别是神话和传说,是一切故事的源泉。本书中所说的 故事 则较有现实性,指的是古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也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文学和电影从中取用的更多。从生活的故事变成小说或电影的情节,是一个 叙事 (narrative)的过程,日久也形成各种类型和结构,小说和荷里活电影尤然。文学和电影理论家不知有多少人在这方面花上精力,著书立说。从这个 叙事 的角度而言,文学(特别是小说)和电影(特别是剧情片)确有不少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说一个故事。所以十九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多,譬如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苦海孤雏》(Oliver Twist)就被多次搬上银幕,还改编成歌舞剧,又据此再改编成歌剧片。(妙的是自从晚清时期西方小说被介绍到华土后,小说类中也以林琴南翻译的狄更斯小说*为有名)。这并不表示十九世纪的小说中的人物逼真、故事生动,所以才容易被接受,其实狄更斯的小说内容十分琐碎,改编成电影并不容易,当中必须删减不少细节。从荷里活剧情片的立场看来,其基本情节架构和这种小说往往暗合,它们都包含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人物有身世,行为有动机,故事有结局,而叙事必须直线进行,即便是倒叙,也把时间的先后秩序注明,不可能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先 先叙 起来,那是 后现代 式的技巧。*重要的是:情节有始有终,中间有转折,结尾前有高潮,把情节和人物中的冲突解决了,或悲或喜,有时更会在高潮时作正邪、忠奸或明暗的强烈对比,高潮结局后则恢复 正常 。.......

作者简介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后随家迁台湾。197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 院士。主攻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著有《上海摩登》《世纪末的华丽》《铁屋中的呐喊》《西潮的彼岸》《中西文学的徊想》《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现代性的追求》《我的哈佛岁月》《狐狸洞话语》《世纪末的沉思》等,因酷爱音乐电影,亦有若干专著涉猎,如《音乐札记》《音乐的遐思》《睇色戒 文学.电影.历史》《自己的空间:我的观影自传》等。

为您推荐

《谢米尔的小潜水艇》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好的幻想小说都是成长小说,它长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它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孩子的自我;是孩子们演练内心冲突的一个舞台;是一次孩子们的自我发现之旅。 日本大幻想文学..

《高考英语高分作文字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这是一套对英文字母、单词、短语、句子、文章书法练习的字帖,根据习字者的书法水平和英语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习字者快速提高书..

《魏晋唐小楷-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分社推出《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图书,让我们从这里抵达华夏文明的深处。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古人..

《王福庵印谱-全3册》内容简介|作者

《硬笔楷书入门字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广大学生和书法爱好者书写汉字,力求规范、端正、整洁,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逐步提高书写速度,规范书写习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写一手好的..

《李文采临王羲之圣教序碑》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 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 “天衣无缝, 胜于自运”, “逸少真迹, 咸萃其中”。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 此碑是后人..

《李文采临李邕李思训碑》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历代著名碑帖 (自殷商至近代) 影印出版, 纵贯中国书法史, 更加精当合理, 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 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首选法帖。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 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