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追踪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的脚迹,无论是早期的“语丝派”,“论语派”,赞美母爱的“冰心体”,“跑野马”的徐志摩散文,还是被一度奉为新经典的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家散文,直至海峡对岸立志要“剪掉散文的辫子”的余光中,甚或近来的“大文化散文”也好,“小女人散文”也罢,至少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我手写我口”。不管何种“文调”,无论向杂文倾斜的硬邦邦抨击时政的,还是抒情感怀到软绵绵无病呻吟的,或触景生情得悲歌哀怨、如泣如诉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作为灵魂的避难所或精神的栖息地而存在的。艺术是独立的,散文须是个性的。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使鲁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反动政府的本质。《无花的蔷薇》是为此写的纪念性文章。通过深刻的讽刺,用尖刻的语言控诉了反动政府的血腥罪行,透露出一种对现状无能为力的悲哀。这种悲哀的情绪并不是对敌人的示弱,而是对国家、民族、人性更深层次地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带刺的文章,“也还要些和平的心”。而“三 一八”惨案使人艰于呼吸视听,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所以现在已不是写什么“无花的蔷薇”的时候。
书籍特色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
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以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即逝却又是*宝贵的。
诚然,每一个时代该有它自己的文学。但经典的文学不仅仅属于它那个时代,它同时属于后来一代又一代能够感悟经典并能与其享受艺术共感的读者。
作者简介
鲁迅(公元1881~1936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起使用的笔名。出身于浙江绍兴县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时,鲁迅发表论文,站在革命派一边。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华盖集》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在此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其他革命文艺战士一起,同国民党政府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正是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鲁迅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誉为“民族之魂”。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建国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等。1956年,鲁迅遗体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以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亲自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