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元1860年10月5日晚,北京西郊的皇家夏宫圆明园,闯入一批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的战地特派画家兼记者查尔斯·沃格曼,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那些精美绝伦的亭台楼阁,也记录下至今仍旧灼痛我们情感的惨烈事实。(周健森、沈衍琪《火烧圆明园——一个英国记者的目击和记述》)如果一个人的墓冢经过主葬、埋没、多次修葺和重建,形成了称之为“基史”的东西,那么,这时墓冢已成为死者的替身,墓史便有点像逝者的另一种历史。陈独秀墓史的演绎堪称富有传奇色彩。(色耳《一个人的墓史》)李元洛、钱理群、李零、王培元、余秋雨等30多位作家的30多篇佳作,在秉承随笔特有的思想锋芒和问题意识的同时,力求从历史反思和本土社会现象中寻找思想资源,成为2007年度随笔作品的*大亮色,也是本书*具价值之处。
从《随笔》、《读书》、《人民文学》、《美文》、《书屋》等数十种报刊中精心选编的年度随笔,旨在检阅2007年度随笔创作实绩,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随笔。
书籍特色
雨果只能在想像中构建的这片辉煌建筑,沃格曼却有幸身临其境。1860年10月18日,在北京城内昭告“烧毁圆明同”的第二天清晨,英法联军的队伍向圆明园进发。
沃格曼跟随英军的一个师步人这座闻名世界的帝王宫苑,沿途所看到的景目不暇接。他一边忙不迭地用画笔为那些亭台楼阁绘制*后的形象,一边用文字描述道:
……那天早上,圆明园湖边的景色非常优美。那个湖的周长约有五英里。它的北岸是一片树林,在树丛中不时地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雅的宝塔,或是风格奇特的庙宇。在这些树丛的上方,矗立着一幢庄严雄伟的楼阁……
几个小时之后,这世间罕见的美景将在熊熊烈火中化作一片乌有。
——周健森 沈衍琪《火烧圆明园——一个英国记者的目击和记述》
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改变了,有了更多的个人话语。虽然其中也关及民生和君主,但全部话语的起点和结局却都是自己。凭自己的心,说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被别人听到,并非本愿,因此也不可能与别人有丝毫争辩。
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骋;脆弱到风露也成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香草老去。
这样的自我一站立,中国文化不再是以前的中国文化。
——余秋雨《诗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