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心怀故土与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脚部残疾、乱世的流亡生涯、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这一切都降临在他身上,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门。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恩师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使他执着地踏上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旅途。一个有情有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超脱通透的许倬云先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许先生这一路走得艰辛而踏实,遇合离散、成败兴亡、荣辱悲欣,这些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
书籍特色
★ 从世纪老人许倬云的学思历程中,感受中国人的心灵史出身于江南书香之家、生而残疾、历经三四十年代战乱流亡的“幸运的不幸者”,是父亲的书房和丰富藏书给他启蒙、向他敞开一个广阔的人生世界并引之入求知之门,后入台大历史系、芝加哥大学东方学系,由史学出发,考古、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杂学旁收。以史学家的通达观察,捕捉历史长程剧变中的脉息,以源源不断的学术研究专著与不失文采的通俗作品,与社会大众分享。
★ 款款深情回忆师友滋养,为一代民国知识分子存照
父母、兄弟姊妹护持照顾,李宗侗、劳榦、李济、芮逸夫、高去寻、董作宾、凌纯声、钱穆、严耕望、张光直等一代学术大家的教诲、引领和激荡,都是许倬云难以忘怀的精神滋养。
★ 探寻求知为人的真知灼见
他不囿于书斋而心怀故土与世界,没有一头栽进“中国历史与文化”,因“偏爱”而“沉迷”,却持守以世界史的广阔视野为参照而不失归属感,全情地投入并坚持“如法官断案式”的研究。从《万古江河》《说中国》《历史大脉络》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大到长程的历史变化,不同的文化特质、精神及其异同,小到个体的生活进退与人生价值,无不是他“从知识到智慧的不懈追求”。
★ 有情有义、鲜活生动,窥见为人父母、子女、师友的理想典范
“母亲主张让我们各尽自己的能力,在兴趣范围内发展。大纲大目不差,小节是不计较的。至于馋一点,脏一点,都在容忍之列。为此,我们家的兄弟姊妹都有胖胖的体型,几分邋遢,爱躺着看书,但是快快活活,笑口常开,不大会发愁,更不会善感。”
“二十八年来(沈刚伯)先生的弟子中,有年长于我者,有成就高于我者,然而沈先生于课业以外,耳提面命,教诲无微不至者,我当为受恩*深的一人。先生骑鲸而去,我当心丧终生,岂仅期而已。”
作者简介
◎ 者介绍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等。
我最近反省自己一辈子的学术研究,渐渐悟出一些线索:我其实是做了一辈子的“旁观者”,常常不能亲身参与其中,却学会了设身处地,以体会领略的习惯。我终身残疾,自从有了记忆,似乎总是坐在旁边,看到孩子跳跃奔跑,却不能加入游戏;但也为他们的成功而喜悦,为他们的失误而扼腕。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断旁观。在湖北的农村,曾见过农夫的耕耘,看过灰黄的泥土,在渠水灌溉后成为润湿的沃土。曾见过黄骠幼驹,在阉割为骟马时,挣脱束缚,狂奔跳跃,终究失血而死。曾在辅仁中学,甚至改了性情,也旁观男女同学之间爱情的悲喜剧。在芝加哥住院治残疾时,曾旁观许多悲哀与喜乐:目击老医生在操刀前,严肃虔诚的祷告;也看到手术后的病童,努力学习从未经验的动作。在七十年代,也曾亲见个人认同于政治斗争间,有些人热诚投入,有些人被狂澜卷去!这些都是人生中的百相,却为我开启了理解历史的经验。
读历史,是学习;讨论历史,是观察。两个步骤,其实是一体两面。我从不悔终生学史,因为历史正是人生的延长与扩大。
——许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