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论京剧艺术》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齐如山论京剧艺术》是国内民国艺术家齐如山著述集大成者。编者梁燕从读博士起就研究齐如山,她曾跑遍京城各大图书馆,梁燕从《齐如山文集》中精选齐如山对京剧艺术、舞台表演艺术等的精湛见解,是齐如山学问中的精华,兼及可读性,有一册解惑之功效。比如:中国剧说白、歌唱之情理,大致与各国皆同。惟脚色上场时须有引子,或诗或对联,将官则用【点绛唇】,亦与引子之情形相同。下场时或念两句对联,或念四句诗,或歌唱,此系中国剧特别之构造。至说白之念法,亦稍有腔调,与台下说话亦大不同。但各国戏剧之说白亦与台下有别,彼此相去尚不远。唱歌则各国有各国之音节,实有不能同者,兹分别略论如下:引子 脚色上场*初开口者为引子。引子,即引起来之义。念时亦有工尺,惟只干念,不用音乐,且不打板。按引子之来源,系因中国文字忌张嘴便说本题,编剧填词也同此理,所以戏剧之引子或总言全部事迹之大意,或本人身世情性之大概,或本出之大旨,然总是笼而统之。引子之普通者系两句,有四句者,名曰大引子。但昆曲则不然,各调有各调之引子,有两句者,有三四句者,有十余句者。于是将引子又分了许多名称,不必细论。但无论多少句,果系引子则都是[散板],乃与现在皮簧之引子有稍同之点。至元人杂剧则概不用引子。上场对联 脚色上场往往念两句对联,此乃渊源于元人杂剧,便用以替代引子,亦可算引子之变态。*初系丑脚用之者很多,因丑脚说本地话较有趣味,念中州韵较沉闷,而引子必须上韵,丑脚念着不易动听,所以用对句时较多,因念时不行腔无工尺拘束,随地土话都可念也。后来图省事,于是各种脚色上场都念对句矣。且剧本中各场以引子、诗、对联、[导板]参互用之,亦觉不犯重复。故自明迄今,对联与诗、引子并重矣。但剧本中头一次出场之脚色,念对联者大半仍系不郑重及不重要之脚色,其庄重之脚多仍用引子。惟元人杂剧中之对句,大多数地方注为诗,盖诗之两句截句也。如《陈州粜米》杂剧中,吕夷简诗云:“凤凰飞上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刘衙内诗云:“全凭半张纸,救我一家灾。”小衙内诗云:“日间不做虚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均是两句,都名曰诗。且除“半张纸”、“一家灾”六字外,亦实非对联,如是之处不胜枚举。亦有实为对联者,如《合汗衫》杂剧中邦老上云:“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等等,如此之处亦不少。但是虽不注明为诗,亦不注明为对联,然乃确为对联之性质矣。坐场诗 脚色上场,引子念完落座后所念之四句诗,俗名曰坐场诗,亦曰定场诗(又曰定场白),此与引子之组织大致相同。但其渊源大致来于说部。按中国小说或鼓词起首,大致定有一、二首诗词概括言之,作为全部的提纲携领。戏剧之在宋、元时代,本等于鼓词,其结构与说部鼓词大致相同,故起首亦用此。但昆曲大致仍用词,皮簧则纯用诗矣。唯脚色念诗须干念,无工尺,是与引子不同处。按说部起首总有楔子一篇,概括全部事迹,此与传奇之开场家门同一性质。故元人杂剧头一幕仍名楔子,传奇中亦有名楔子者。因皮簧中大多数无此规矩,故不另列矣。再剧中庄重脚色或重要人物,上场规矩必先念引子,后念诗,若上场便念诗者甚少,但若二人或四人同上场时,则往往开口便念诗。每人念两句或每人念一句,仍系常事。惟四文官,则一定每人一句诗;若四武将,虽亦常念诗,若起霸则恒用【点将唇】,四人分念矣;至丑脚上场之数〔干板〕(念时只打板,无音乐工尺,故名曰〔干板〕),虽似于引子、诗外另辟蹊径,但仍与诗相似。况元人杂剧中之诗,本不一定四句八句,亦不一定五言七言。如《鸳鸯被》杂剧中李府尹诗云:“可怜我囊橐凄清,专望你假贷登程。”又如《赚蒯通》杂剧中樊哙诗云:“踏鸿门多勇烈,能使项王坐上也吃跌,赏我一斗好酒一肩肉,的又醉又饱整整躺了半个月”等等,实难枚举。此实近于皮簧之〔干板〕。再元人杂剧中亦有用词之时,如《争报恩》杂剧中宋江念词云:“只因误杀阎婆惜,逃出郓州城,占了八百里梁山泊,搭造起百十座水兵营,忠义堂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有替天行道宋公明,聚义的三十六个英雄汉,哪一个不应天上恶魔星,绣衲袄千重花艳,茜红巾万缕霞生,肩担的无非长刀大斧,腰的尽是鹊画雕翎,赢了时,舍性命大道上赶官军;若输呵,芦苇中潜身摸不着我影”云云,此尤似近日〔干板〕。昆曲中已有〔干板〕,且于引子完后所念之曲牌,亦与〔干板〕相近。由以上情形衡之,〔干板〕实亦诗词之变体。再者元人杂剧中,若官员、闺秀、文人上场,则大致都念诗,无引子。至如工、商不重要脚色,则连诗亦不念,开口便是说白矣。通名 脚色上场,四句诗念完后必自己通报姓名。如本场不念诗,则引子完后便可通报之。现在的规矩,都是自己报自己之名。而元人杂剧中,则无论场上有多少人,亦皆用一人代报。如《合汗衫》杂剧中,头一折正末扮张义,同净、卜儿、旦儿与兴儿上,正末云:“老夫姓张名义字文秀,本贯南京人也,嫡亲的四口儿家属,婆婆赵氏,孩儿张孝友,媳妇儿李玉娥”云云。又如《范张鸡黍》杂剧中,正末扮范巨卿,同冲末扮孔仲山、张元伯,净扮王仲略上,正末云:“小生姓范名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这一个秀士姓张名劭字元伯,是汝阳人氏。我和元伯结为生死之交,他有老母在堂,本不乐于远游,只因小生劝道,今日君圣臣贤,正士大夫立功名之秋,为此来就帝学,未及数年,选居上馆,声动朝廷,累次辟召,皆不肯就。盖因志大,耻为州县,又见谄佞盈朝,辞归闾里。这一个秀士是小生同乡人氏,姓孔名嵩字仲山,是孔宣圣一十七代贤孙,亦同游学京师。这个秀士姓王名韬字仲略,洛阳人氏,乃天官主爵都尉兼学士判院门下女婿,虽无文才,同在帝学”云云。又如《气英布》杂剧中,外扮张良、曹参,净扮周勃、樊哙上云,“贫道张良韩国人也,这一位是曹参,这一位是周勃,这一位是樊哙,皆沛县人,现为汉王大将。今早主公升帐,辕门大开,我等须索进见者”云云。以上举例,一为全家,一为四文士,一为四将官,同在场上,皆用一人通名。现时已无此例,而元人杂剧中几处处如是。至明朝传奇,便无此情形矣。按昆曲、皮簧规矩,如二人以上脚色各通名者,必系平等人员,倘有家长或有长官,则只家长或长官一人通名,他人便不通名矣。亦有一人叙述家族者,如老夫何人,娶妻某氏,生子何人等等。但均是一人在场,俟叙说完毕,再将诸人唤上。此大致因为一人代他人通名,他脚亦太僵,故只得先叙明后,再唤他人上场。再剧中情形,通名之前似仍是脚色代表剧中人性质,以后才是实作剧中人。演到后来亦有通名的情形,按自明代以来传奇中的规矩,或因为本场与前场相去日久,或须改换装束,恐台下不识,偶尔也或补报名一次。古人于此处颇有斟酌,与现时不同。但元人杂剧中报名之处颇多,是传奇较杂剧改善进化之处也。定场白 “白”即表白说话之意。脚色上场,引子、诗念完,通名后所说一大段话曰定场白。何以云定场白呢?按李笠翁《闲情偶寄》中有一段云:“定场第二折谓之冲场。冲场者,人未上而我先上也,必用一悠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及四六排语,谓之定场白,言其未说之先,人不知所演何剧,耳目摇摇,得此数语,方知下落。始未定而今方定也”云云。定场白,如此解法当无疑义。依此解法,诗词四六排句方为定场白。且昆曲中定场白位于通名之前,则皮簧中此一段白,似乎不可名曰定场白矣。但昆曲中此段白多用四六,而皮簧中亦多用四六;再皮簧各剧此段白之性质,实与昆腔中定场白之性质,亦大致相同。故此段亦应名曰定场白,且近来剧界中人管前者名曰定场诗,此段名曰定场白,故亦从俗仍之。至此段白之构造法,则大致将自己家事及本剧、或本出、本场之详细情节,一一交代清楚,如本场杂剧前场情节日期太远,则亦须由脚色于白中补叙明白,但是古人只管头一出头一场之白名曰定场白,近来则管各场之此段话白都名曰定场白,是与从前不同处。以上乃是中国剧特别的组织,与西洋剧大不同处,亦研究西洋剧之士所反对处。究其实,则此等地方在中西剧亦有互近之处。在欧美演剧之情形中,以上诸事系另由一局外人于开幕前,在台上向台下报告清楚,或须每幕报告一次。在中国是完全用脚色代表,不得另有局外一人。但如昆曲传奇中,头一出之副末家门开场,各词句亦系另用一人先向台下将全剧情节报告一次,惟此不过概括言之,不似欧美之详尽。且该脚亦须装扮上场,此是与欧美大同小异处。又按西洋从前系用男子着大礼服在台上报告,后为博台下欢迎起见,乃改用女子着极鲜艳衣服报告。近来又进步,有改用女子将全剧情节于开幕前,在台上歌唱一遍者,此尤似中国剧之开场副末矣。在中国剧中从前脚色上场,念引子、通名之时,须用手遮脸,亦系暂不露剧中人面目之意,俟通名完后才将袖撤下,现出剧中人之面目,意思是由此方为真正剧中人也。按以上种种情形观之,则中剧从前之情形,与欧美剧现在之办法,岂不极相似乎?  

书籍特色

这本《齐如山论京剧艺术》是国内唯一民国艺术家齐如山著述集大成者。编者梁燕从读博士起就研究齐如山,她曾跑遍京城各大图书馆,梁燕从《齐如山文集》中精选齐如山对京剧艺术、舞台表演艺术等的精湛见解,是齐如山学问中的精华,兼及可读性,有一册解惑之功效。


作者简介

梁燕 1963年生,北京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3、1996年先后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分别获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戏曲史论方向硕士学位、戏曲美学方向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所通讯评议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以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近现代京剧史论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编撰各类文学辞书、教材及戏曲文化丛书十几部。著有《寒窗三叠》、《齐如山剧学研究》等;主编《戏海飞鸿》、《齐如山文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等。 在中国戏曲学院服务二十余年,长期从事戏曲史论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多次被学院评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1994年被北京市高等教育局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5年,1996年连续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爱国立功标兵”,1998年获第十二届田汉戏剧奖,2008年获第四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



为您推荐

《谢米尔的小潜水艇》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好的幻想小说都是成长小说,它长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它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孩子的自我;是孩子们演练内心冲突的一个舞台;是一次孩子们的自我发现之旅。 日本大幻想文学..

《高考英语高分作文字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这是一套对英文字母、单词、短语、句子、文章书法练习的字帖,根据习字者的书法水平和英语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习字者快速提高书..

《魏晋唐小楷-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分社推出《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图书,让我们从这里抵达华夏文明的深处。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古人..

《王福庵印谱-全3册》内容简介|作者

《硬笔楷书入门字帖》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广大学生和书法爱好者书写汉字,力求规范、端正、整洁,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逐步提高书写速度,规范书写习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写一手好的..

《李文采临王羲之圣教序碑》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 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 “天衣无缝, 胜于自运”, “逸少真迹, 咸萃其中”。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 此碑是后人..

《李文采临李邕李思训碑》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历代著名碑帖 (自殷商至近代) 影印出版, 纵贯中国书法史, 更加精当合理, 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 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首选法帖。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 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