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光明行》

刘天华

[作品简介]

《光明行》创作于1931 年4 月,这正是刘天华音乐创作上取得成就的高峰时期.当时,有人认为中国民族音乐“缠绵无力”、“萎靡不振”,刘天华对此十分愤慨,便酝酿谱写一支音调雄壮豪迈的乐曲,去回答那些轻视民族音乐的论调.于是,这首气魄宏伟、富于民族风格的《光明行》便问世了。

《光明行》的“行”字是我国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形式.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光明之歌”的意思.乐曲反映了作者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

刘天华创作的二胡乐曲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忧郁、伤感、徬徨、苦闷的情绪,反映了旧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痛苦遭遇.但《光明行》是一首摆脱了那种情绪束缚,充满了坚定信念和积极向上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后期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明显转变。

这首乐曲有许多创造性的技巧和手法的运用: 如第三段结尾乐句力度较大的运弓和色彩华丽的十六分音符连奏,是刘天华孜孜不倦地探求和提高二胡专业技巧的表现.再如,尾声的整个段落都用颤弓演奏,这在二胡演奏上也是一个创举。

[欣赏提示]

全曲由引子、四个段落及尾声组成.引子是用富于弹性的顿弓在二胡里弦上奏出的空弦音: □

这里的重复节奏音型看起来形似单调,其实运用得很巧妙.它象由远而近的军鼓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空,在召唤和鼓舞人们前进! 第一段旋律铿锵有力,充满激情,有很强的推进力:



这一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乐句表现了追求光明者的激昂情绪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决心.而旋律的流畅,音调的高昂,以及在短暂的舒缓后又以连续附点音符和渐强的力度展开的曲调中都显示了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

第二段曲调的特点是优美、柔和的,它在二胡里外弦上两次出现,造成调性和音色上的变化、对比:

转1=G (均用内弦)



这段音乐很富于歌唱性,犹如人们轻轻哼着进行曲,踏着整齐的步伐在行进.它展示了人们满怀信心向着光明前进时的内心世界。

第三段音乐运用了短促的节奏和频繁的转调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作者使用了简洁的音乐语汇,却作了丰富多彩的变化:

转1=G□

这段忽上忽下的短促音型仿佛是人们从四面八方不断赶来加入这一前进的行列.结尾气势浩大,有着开阔的意境和气魄:



似乎是人们已经汇成一股滚滚洪流,准备向黑暗势力展开冲击.第四段以“5135”为骨干音组成的旋律,仿佛是雄壮的号角声: 转1=G



略为放慢的速度和连续附点音符的运用,更使音乐具有坚毅、稳健的气质.当曲调在外弦上重复演奏时,有一种庄重的色彩,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决斗已迫在眉睫,而高亢、坚定的音调预示了光明必胜!

尾声是由第二段音乐稍加变化而成的,整段都由颤弓演奏.最后冲锋号般的音调是那样雄伟壮丽,犹如千军万马奔腾不息,使全曲达到高潮:



这一曲瑰丽的光明颂歌,在高昂的情绪中辉煌地结束。

为您推荐

二胡如何更好地为秦地戏曲艺术伴奏

  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秦腔来自民间来自生活。二胡在秦腔音乐伴奏中,需要演奏者不断学习民间音乐文化,具备深厚的民间音乐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准确的把握其弟戏曲音乐风格。伴奏者需要掌握二胡技术技巧,运用二胡运..

六度的特性,常用来表现一种哀愁、悲壮、怀念、挺拔等思想感情,在二胡伴奏

  秦地戏曲中的“秦腔”“?d户”“碗碗腔”等戏曲中都不同程度用到了以上的“特性音”,这些特性音构成了乐曲的特殊风格也就是“秦风”,在演奏这些伴奏音乐的时候一般采用压揉、垫指滑音、重音等再配合右手运弓,衬托出..

二胡在秦腔伴奏中的特殊演奏技法

  (一)搂弦   秦腔唱腔中的音调在中国汉字“四声”里有很多是“去声”的发音,这也符合陕西人们的方言发音。二胡在演奏技巧上也突出了这一音调特色。二胡在秦腔伴奏中常用“搂弦”的演奏手法,“搂弦”是从秦腔板胡的..

应用遇繁思简的创新理念,规范二胡组弓、指法修订

形成秦派二胡和江南二胡的民歌因素

  民歌音乐对于二胡艺术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的,很多地方经典的民歌作品被改编为二胡曲,还有很多二胡音乐在创作中所使用的音乐素材亦是源于当地的民歌。   秦派二胡代表作品中有很多作品和当地的民歌有着直接的联..

形成秦派二胡和江南二胡的地方戏曲因素

  在诸多影响二胡风格形成的要素中地方戏曲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我们都知道,二胡本身是一件独奏乐器,在刘天华的努力下,二胡最终被引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在中国民间器乐中,二胡算不得音色最优美的,也算不上地位最高贵或..

中提琴各相隔八度齐奏出主要旋律,二胡与大提琴则奏出片段式的五声性旋律与

  第43小节时,全曲进入了“转”部。这一段的音乐材料和发展手法与前面段落有很大差异,是一个对比部分。自第50小节起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改为六连音同音反复的柱式和弦,二胡在此时是片段式的呼应性旋律,同时这个乐段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