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它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了五次变化和发展.这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引子是一个音阶下行式的短小乐句:
□
用“从头便是断肠声”这句古诗来形容它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短短的音调是那样哀怨、凄凉,仿佛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因不堪回首往事而深深地叹息.随之,埋藏在心中无穷尽的忧伤和痛苦,也化作音乐奔泻而出。
《二泉映月》的音乐是优美而深沉的,它的主题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一个是带有倾诉性的、令人沉思的上乐句:
□
这段曲调音域并不宽广,缓慢有规则的节奏和稳定的结束使凄苦的音调渗透了一种刚毅而稳健的气质.它仿佛描述一位拄着竹棍、迈着沉重脚步而又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
下乐句的旋律则富于起伏变化,恰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腾:
□
它贯串全曲,并在各个段落中进行时引伸展开,跌宕回旋,使得整个乐曲在优美、深沉的旋律中充溢了狂风骤雨般的激情.似乎是阿炳用难以抑制的感情在叙述自己一生种种苦难和遭遇.这段音乐结束在半终止状态,给人以隐痛难言、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觉。
由这样两组美妙的乐句构成的音乐主题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交替出现和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例如乐曲后三段出现的:
□
是主题音乐下乐句的变体.由于改变了几个音的次序,从而使音调更加缠绵悱恻,凄凉感人.这种既保持统一形象又有多种变化的旋法使得旋律的交织起伏有序,感情的倾诉层层深化.在经过了几个段落的情绪、力度诸种因素的积聚和发展之后,终于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推向了全曲的高潮:
□
这段在宫音上结束的激愤而辉煌的音调,是阿炳特有的气质、魄力的流露,鲜明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生涯中磨炼出来的倔强而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斗争和反抗,使闻者莫不深受感动。
华彦钧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间音乐家,他演奏胡琴也有很高的技艺和功力.他的《二泉映月》录音是在他曾经发誓不再演奏乐器,因此完全荒疏了两年之久,又仅仅重上街头练习了三天而录制的,然而他却演奏得那样技巧娴熟、粗犷奔放.他用的胡琴弦也与一般不同,内弦用老弦,外弦用中弦,这在胡琴上是较难控制的,然而他却能驾驭自如,得心应手。
由于阿炳长期在街头卖艺,常常边走边拉,采用站立式姿态演奏,因而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大量运用原把位一、三指滑音的特殊手法.阿炳的滑音技巧,轻可柔,重可刚,变化万端,富于表情,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此外,阿炳拉琴运弓也别具一格,在这首乐曲演奏中他多处使用了“错乱”弓序,即打破一般按强弱节拍平稳运弓的次序,而是根据感情需要改变运弓的强弱关系,使乐曲产生一种错落跌宕的效果,具有雄浑刚毅的气魄.如乐曲第五段上乐句:
□
在这里阿炳随心所欲地运弓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乐曲中这些特色,值得我们欣赏时加以注意。
解放以来改编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将原曲的六段谱缩减成四段谱.许多演奏家对乐曲也作了各自独特的处理和解释,如张锐的柔美纯净,王国潼的浑厚苍劲,闵惠芬的哀怨深沉,姜建华的激昂悲愤,呈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二泉映月》也博得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赞扬.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姜建华的演奏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 “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这一评价对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既是崇高的,也是十分恰当的。
(主旋律谱见本书“名曲曲谱选”第705 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