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京都洛阳,繁华得够气派,终日熙来攘往,车水马龙。有个出身寒微、衣冠破旧的青年人,背着个小包裹,径直地向著名的文学家、在朝廷任著作郎的张载的高门大宅走来,从大清早等到太阳偏西,费了好大麻烦才得拜会了这位老前辈,一见面他就说:
“幸会大人,我是齐临淄人,名叫左思。学生出身低贱,却爱重文学,很早倾慕大人文章,我自己也很想创作一篇《三都赋》,甚望大人不吝提携指教。”
张载打量了一下这个青年,见他相貌平常又平常,说话带点口吃。可是张载并没有瞧不起左思,他深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个青年既然有铺写魏、蜀、吴三国都城壮丽景象的志愿,总是应该给予鼓励的。他详细地询问了左思的创作打算和准备情形,并且把自己熟悉的蜀地岷、邛等处的山川风貌热诚地向这位青年作了介绍。
左思很高兴得到长辈的支持鼓励。可是他没料到,他要作赋的消息传开之后,奚落,讥诮,讽刺,从整个洛阳城的四面八方,挟风带雨似地向他扑打过来。
“哈哈,简直不知天高地厚!”有人笑着指责:“肚子里有多少才学,竟敢自比班、张?”
东汉的班固,写过《两都赋》,张衡写过《二京赋》,都是流传百年脍炙人口的辉煌巨作。他们认为一个无名小卒竟声言写什么《三都赋》,自比班固、张衡,实在是痴心妄想。“瞧瞧他那副长相,听听他那份口才,也配
到东都文苑来吹嘘?”
原来,当时的上流社会极讲究门第、出身,左思的父亲只当过地方小吏,因而他被京城的大家豪族一百个瞧不起。
那时,有个出了名的诗人陆机,听说一个青年要想创作《三都赋》,就把两手一拍,仰脸笑了好半天。他自己刚来洛阳的时候,也曾经有这么个宏愿,可是后来终究没有写成。现在,这么个“乡巴佬”倒要伸手摩天,他觉得实在可笑。他给弟弟陆云写信,特别提到这件事,说:“叫他写吧,等他的大作告成,只能有一个用途,就是拿来给我盖酒瓮子!”
左思这个“乡巴佬”,却真有一股子拗劲儿,他就在嘻笑怒骂之中,认真地下苦功夫创作起来了。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一定要达到目的。为了创作《三都赋》,他专心致志地构思,像着了迷。他在家里所有地方:卧室、书房、院落、门庭,就是厕所里,菜园的篱笆边也都放上纸笔。不管到哪里,想到一个词,就马上把它记下来:琢磨成了一句话,就立刻把它写上。他借读了大量书籍,访求了不少名人。写作过程中,他深感自己见识不广,就向朝廷求了一个“秘书郎”的职位,使自己能多读书,多接触有学问的人。他就这样日积月累地进行创作,当岁月消逝,那些讥诮、奚落他的人都对这件事情冷落了的时候,只有他仍然一刻不倦怠、一点不偷闲地在写。写了改,改了写,一直坚持了10年,终于把一篇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气魄雄浑的《三都赋》创作出来了!
“啊!这是成功的大作!”左思的赋先被在文学界声誉很高的皇甫谧看到了,他一读完就兴奋地称赞起来:“我要为这篇作品写个序!”
皇甫谧把《三都赋》连同自己写的序一并奉给著作郎张载和中书郎刘逵看。张载、刘逵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并且很热心地研究起来。因为左思的这篇赋涉及了许多山川地域,草木鸟兽,奇珍异宝,这两位前辈就商量着分别给赋作注。张载注《魏都赋》,刘逵注《吴都赋》、《蜀都赋》。由于有著名的文学家给《三都赋》作注,就使得这部新作影响更大,流传更广了。以博洽著称的司空张华读过《三都赋》,也禁不住赞叹说:“啊!这作品是班固、张衡的水平。读完了还能让人留有余味,时间越久会越觉得新鲜,可以称得起传世之作!”
经过名人这样的品评、称颂之后,左思的这篇赋很快在京城传抄开了。高门大户要装文雅,书生文士想学文词,商人店铺却惦记广招徕,官吏们也跟着赶时髦。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先恐后地传抄《三都赋》。当时的文章书籍,都要靠笔墨抄写在纸上,由于抄赋的人太多,一下子弄得整个京城的纸张都脱销涨价,出现了“洛阳纸贵”的情景。
《三都赋》在人们中盛传,当年扬言要拿这篇作品去盖酒瓮的陆机也看到了,展读之后,他心悦诚服,连声说:“是一篇优秀佳作,我实在不能再增添什么东西了。”他本来也想过要写作《三都赋》,现在只好取消这个打算了。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左思传》。
“洛阳纸贵”,原来只是说洛阳城的人们因为传抄左思写的赋,连纸都
涨价了。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来称赞文章写得高超,受人喜爱,广为流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