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全非的释义、出处及例句
非:不同。面貌完全不同了。形容事物改变得完全失去了原貌。
。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例句】: ①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换掉,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②清·无名氏《葛仙翁全集》四:“因见先生面目全非,故此失笑。”
无面目:没脸、羞愧。 江东父老:指家乡亲朋故旧、乡亲们。没脸回去见父老乡亲们。江东: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
[结构] 偏正式。 [释义]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庐山:江西九江的一座名山。 [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功能、例句] 作宾语。张扬《第..
[结构] 复句式:并列关系。 [释义] 形容人的面貌使人厌恶,语言没有意味。面目:面貌。憎:厌恶。 [出处] 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功能、例句] 作谓语。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
[结构] 偏正式。 [释义] 原是佛教语,指人的本性。后借指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面目:面貌,泛指事物的整个外形、状态。 [出处] 《六祖坛经·行由品》:“(慧能谓惠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惠)明上座本来面目。” [功..
憎:厌恶。 |面貌使人厌恶,语言枯燥无味。语出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晚清文学丛钞·颐琐〈黄绣球〉八回》:“黄通理对黄绣球说:‘这真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也引作〔语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