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红星路,我从桐城路插上环城公园,准备一直走到马鞍山路
离开红星路,我从桐城路插上环城公园,准备一直走到马鞍山路。这一带的环城公园叫银河景区,林荫丛中,三三两两的游人,或练或唱,或东张西望,一派悠闲。再往纵深里走,只见湖心园区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人声鼎沸,近前一看,原来是露天麻将场。空地上,亭子里,树荫下,凡是有空档的地方都摆上了麻将桌,男女老少围坐在桌边,激战正酣,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喜笑颜开,摆摊收费者穿梭期间。这样壮观的麻将场面,我只在成都和重庆的街头与公园里见过,没想到合肥现在也时兴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合肥已经进入老年社会,有闲有钱有玩心的人越来越多,把麻将桌从家庭和棋牌室搬到露天,一来空气好,二来人多热闹,三还扩大了就业门路,如果管理引导得当,不失为好事一桩。我站在一副台子前看了一小会,心下痒痒的,有掺和一把的冲动,赶紧掉头跑开。从徽州大道进入包公园景区,顿时有置身西湖园林的感觉。包河的水面宽广,岸堤的道路宽阔,拱桥回廊,亭台楼阁,花红树绿,杨柳依依,风景优美如画。包公园的特色是包公系列,如包河、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和浮庄。包河的来历,据说是北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春,包公坚持不受宋仁宗丰厚赏赐,只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然后清淤、植荷、养鱼,使舟楫穿行其间,让护城河焕发生机,被后人称为包河。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据史料记载,包公祠所在的香花墩,原是包公青少年读书时的小河洲,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洲上拆庙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四十年后的庐州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改名为“包公祠”。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重建毁于战火的包公祠,并撰写了《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现移至享堂。包公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建。包公园的一切,几乎都与包公有着直接的联系。